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元世界里的个人情绪表达

(2009-03-23 21:22:31)
标签:

杂谈

分类: 谈天说地
  特别耐人寻味的一张照片,足以说明许多东西:

  母女俩身着和服在武大樱园内拍照,身边的人各自忙活着自个儿的事儿,有围着小摊点买东西的,有眼望别处搜寻春光的,也有来来往往奔向下一个目的地的,很少有人给予这对母女特别的关注。(《长江商报》)http://news.163.com/09/0322/04/54VUL2LU00011229.html

  细看新闻报道,也就是一位学生喊出了“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然后有10多名年轻人加入声讨的行列,如此而已,属于发生在很小范围内的一场争执。

  置于媒体的重要版面,自然,会引来许多人关注,那是因为,其象征意义必然会被放大,争执的焦点,必然从具体事件扩大、升级到其象征意义上。

  忽然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将照片上那些围着小摊点买东西的人们找来评论此事,会有各自怎样的不同观点呢?而当时,他们却都只顾着买东西。

  我越来越发现,在这些社会性事件上,讲道理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人心太复杂,视角各自不同,相互之间,根本就缺乏一致的衡量标准,说到底,也不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罢了。我可以说得口沬横飞,在与我持大致相同的观点的人听来,那是怎么说怎么有理,反之,怎么说都是没道理。

  何况呢,当事件被刻意放大,往往都不知道道理该从何处讲起。本来要就事论事,说说能不能穿和服在武大的樱花树下拍照,一下子,却必须要“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恩怨情仇一起都涌上心头”,哪里还说得清楚嘛。

  历史上,诚然发生过许多事情;现实里正在发生牵连甚广的其它许多事情,不同的人,尽可以坚持对事件的不同看法,但一码归一码,凡此种种,非要时时刻刻一古脑儿与有关或者完全无关的具体事件生拉硬拽起来,实在也无味得紧。当然,这只是一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日渐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是彼此间存在巨大分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可以和平相处,前提是不能逾越法律法规的边界,不可以对社会造成实质性危害。照片中的母女俩可以穿着和服在武大的樱花树下拍照,可以邀请、宣传他人一起去照,但不可以逼迫、要挟他人去照。同理,声讨者有在意识深处扩大具体行为象征性的权利,可以相对激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公众认同自己,甚至可以要求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法律意志,然而在没有经合法程序形成为法律意志前,可以声讨、呼吁,但绝不可以强行阻止的。

  从新闻图片上看,母女俩的拍照,并没有真正引起特别的关注,而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儿的人们,是否都认同母女俩的行为呢?恐怕不一定的。我的看法是,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于是,越来越能够理解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必要性,但凡没有造成实质性的社会危害,就愿意、或者说是能够与之和平相处。而10多个年轻人的激烈反应,但凡没有逾越法律法规的边界,同样为多元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普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确实越来越多元化了,这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这一种进步,得益于视野的开阔而非某个组织的领导。要说感谢,就感谢伟大的互联网吧。

  这件事的本质,着实为多元世界里极其正常的一次小范围的情绪表达,如果因为被媒体重点报道、转发,因为争执焦点无限扩大、升级至其象征意义上,显得特别激烈,就认定民粹危机、群体间对抗情绪严重,反而是小题大做。

  有一篇评论,标题很嘲讽地说武大为什么不砍了樱花,我没什么兴趣点开看内容,但我可以猜得出内容,干嘛呢,就是10多位年轻人在特定的时刻声讨了一下,何苦一杆子就要打倒整个武大。这年头儿,嘲讽爱国也快要成另一种时尚,不客气地说,大致是出于一种自以为分清了国家与政权的优越感,但谁能证明,今时今日的激烈爱国者就一定没有分清楚国家与政权间的区别,一定是将爱国当做了向政权效忠的“投名状”呢?但凡不是出于后一种目的,实在看不出,爱国有什么可以嘲讽的。在今时今日,爱国或者不爱国,越来越只成为任何一个人的自由选择结果,无所谓高尚与不高尚的。

  我还想说的是,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在变化着的,觉“今是而昨非”为寻常事,不能限制谁必须终生恪守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然就指叱人家“鼠首两端”、人格有问题,上个世纪2、30年代的中国杂文家们似的,小气量得紧。

  有如北大极端“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女学生”,终于成了美国人的媳妇儿,成为很多人失望、嘲笑的对象,个中人的内心世界,非外人能够妄测,只能说,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是属于她个人的权利。极端一点说,一边“反对美帝国主义”,一边做美国人的媳妇,也不矛盾。何况,在同一时间,有没有美国文化的景仰者变成“美帝国主义的反对者”,恐怕也难说得很。

  花开,花又落,水一般地流着的是时光,这10名声讨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否会产生变化、将产生怎样的变化,谁知道啊。

  在我们这个国家,能够拥有越来越充分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自由,总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反而,因为对某一种钦定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痛恨,而只能够容忍任何人恪守自己认可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岂非将自己也变成了钦定者第二?不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