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大家伙嘴头上说不好其实心里边都想要?答案有很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的名字叫:别墅。
住到别墅,或者象别墅一样的房子里肯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否则无法解释那么多别墅都卖给了谁,无法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开发商要挖空心思修别墅。关于后者,你可以说是为了追求暴利,但暴利的根源,恰好在于市场需求超过了供应。
主流舆论是不为别墅说好话的,但说来说去,却是一些未经验证的老生常谈的理由,只不过,说的次数多了,还真就成了真理。
这种论调一马当先:我国人均占有土地很少很少,于是我们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于是修别墅就成了十恶不赦的行为。不错,中国有13亿人口,但13亿人口中真正的别墅潜在消费群体顶多不超过3亿。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农村及小城镇的居民,他们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修起很大的房子,屋前屋后还留有院子与道场,以占地面积而论,本来就达到、超过了别墅的标准。即便是中小城市,私人拥有的大面积住宅也不老少。说别墅的潜在消费群体不超过3亿,可能还是高估了。不用说,这部分消费群体中真正能实际住进别墅的人不会很多,因为住进别墅,毕竟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的。以10%而论,这个数据同样是高估,真正能住到别墅里的消费人群不会超过3千万,户均4人计,顶破天,中国市场上可以卖出800万套别墅。以1套别墅占地300平米计,总占有土地在240000万平米左右,合2400平方公里,也就是310万亩。别忘了,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说拿出2400平方公里的地修了别墅就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那肯定是夸大了。不是说,这2400平方公里的绝对数不吓人,但首先要综合考虑放任这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修了别墅,与严格控制之间的利弊关系,才可能权衡轻重作出决断。
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其根源在于人们需要满足自己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论需求,当然是吃饭第一、生存第一,但现实是随着农业科技与耕种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国际间融合速度加快,吃饭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决,中国还真不一定非需要这2400平方公里土地来种庄稼,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于满足人们在其它方面的追求呢?还记不记得很多年前一场著名的争论:制作键力宝易拉罐的原材料中有一种我国贮量并不丰富的金属,于是有人说了,如此稀少、贵重并有战略意义的金属被用来制作了饮料容器,简直是祸国殃民。我们这儿民间还流传说当时的键力宝公司被小日本控了股,小日本又使出坏心眼儿了。现在想起来,挺搞笑的。
其次,相对奢侈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在法律框架之内的奢侈的生活方式是真正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而且消费,本来受蝴蝶效应控制,本行业的消费,最终将成为启动一整圈消费链的钥匙。罗斯福搞新政,一项重要措施是开工很多政府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因此带动一整圈消费链。他如愿了。我一直认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在于人的消费欲望,不要轻易打压这种欲望,这是很基本的市场常识。
最重要的原因,控制是不起作用的,相关部门也不是第一次说不审批、不允许,然而别墅还是一套套立在那儿了,可以想象,曲通关节、巧立名目,权钱交易、蒙混过关的事情不知道发生了多少起。没办法,正常的市场需求不会因为打压而消失,有需求在,就有人挺而走险,因为一旦满足了这种需求,就等于持有了漫天要价的法宝。实际上,现在的别墅就是暴利产品。不要想用政策控制、扼杀人们的正常需求,没用的。美国人在落实制度上比我国强得多,不也没能禁住酒吗!下N个文件的结果,可能最后还是有,也许是接近有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用于修建了别墅。
本来是可以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调节的。什么叫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呵,换一种征收税费的方式,允许开发商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发不同类型的房子,按建成后的成品征收不同等级的税费,国家大力提倡的可少收甚至不收,国家不提倡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多收也就完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仿照国外设立奢侈说,对别墅与类别墅消费者开征,一方面满足少部分社会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平衡并扩大税基,很简单就能理顺的管理脉络,结果打了那么多旗号,喊了那么多口号以后变成了一团乱麻,还增加了无数权钱交易与坐地起价的空间,真正是事倍功半,越管越乱。须知,需求不是无限的,无论你如何控制,这需求会通过不同渠道得到满足。同样,你放开了,也不会出现无限度的市场供应。开发商的脑子没病,他们不会因为政策放开了,就造好多明知卖不掉的别墅空在那儿好玩,人家精明着呢!
反对别墅的另外一种理由,就不能不说仇富。仇富也分为两种,前一种很正常,夹杂有一些羡慕,夹杂有一些因自己无能为力而产生的惆怅,说仇,其实仇的意味淡淡的。世界各地的草根大众谈起身边的富人及很奢侈的生活方式,总会表露出这种淡淡的仇视或者说嘲弄,没什么大不了。
中国百姓的仇富,怨怼情绪相对要沉重的多,他们并不仇视财富本身,他们真正仇视的是绝大部分人致富的方式与途径。他们已经仇视一部分人的致富方式与途径,又眼见这部分人以购买别墅及其它类似奢侈品公然炫耀着自己的财富却受不到惩处,无疑更刺激了他们的仇视情绪高涨,高涨的仇富情绪最后伤及了别墅。其实别墅本身有什么错呢?真正有错的,是因为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导致了很多人以不正当的手段创富,同时因为监督体系的贫弱乃至形同虚设,令得这些非法暴富者可以正大光明拥有并公然挥霍自己的财富。与国人能否以合法财富消费别墅却是关系不大的。
记得慕绥新慕老板否,慕老板当年主政沈阳,请了一帮记者来参观造势,一位香港记者真是目光锐利,当时发现慕老板一身行头至少价值几万港币,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慕老板的合法收入是每月1千多元。同样是记者,杨澜就没这份敏感,她与慕老板谈话两次,并在慕老板陪同下逛了一圈沈阳夜市后得出结论,慕老板是中国新一代勤政爱民、胸襟广阔的高知官员的典范。国内某些监督与司法机构的眼睛,就跟杨澜一样不够锐利,也跟她一样那么容易被人利用。需要说明的是,犯罪的是慕绥新,而不是穿在他身上的行头。
国内叫停别墅,往往都是某部门发一通知说暂行如何如何,和平年代,哪来这么多暂不暂啊,政策的任意遥摆见证了政策制定机关与制定人的草率,更是对市场经济的阉割。
实话说,对于国内相关部门这些年出台的一些关于房产与土地的政策,我通常以观赏周星星新电影的态度去看,我从不指望这些政策能真正收到什么效果,我甚至感觉不到愤怒,本来嘛,这些赤裸裸写明了要维护部门利益的政策法令出生就考虑欠周,摸摸脑袋拍拍屁股出来的东西,出台同时预留了无限多的违逆与寻租空间,有其因则必有其果,越管越乱便如水到渠成一样自然,有什么好愤怒的,只剩下了无奈,甚至连无奈我都感觉不到,我已经彻底麻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