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读书人心目中浓得化解不开的情结,是物质之外的精神需求。郁积的块垒可以在读书中消解,不明的事理可以在书中释然,真是一日不可无书读。
读书除了表面上的“读”之外还需要思考与写两道工序。思考是消化和沉淀的过程,写才是灵活运用发挥创造的过程,是目的,但不是终极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读书的过程,“读之于口,思之于心,行之于笔。”
培根有一句话说:“在学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实为怠惰。”爱因斯坦也说:“过了某个时期之后还要读书,就未免太分我们的心了,使我们不能从事自己的创造。任何人读书过多,自己用脑过少,就要陷于思想懒惰的习惯。”
作家韩石山先生曾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撰写过《读书的戒忌》一文,提出“读书是很舒适的,沉湎于此,会消磨你的意志,毁了你一生的功业”的观点。我却不以为然。韩先生说的也仅仅是娱乐性读书而已,是片面的。韩先生在说明自己的观点之前引用了“与其坐而论道,莫如起而行之”,殊不知,“起而行之”也是读书的后延,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试想,一个文盲即使“起而行之”也是“行而不远”的。
读书是性情中事。读书分学术性读书和消遣性读书。前者是严肃的,后者是随意的,其性质不同,当然目的也相距甚远。读书与功利好像很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说的这一档子事。当下,能静下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世俗社会中,不讲功利亦是愈来愈难,那种“凿壁求光”的读书精神更是少之又少。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名作家,在一所大学任教,他写了许多文章,创作了半辈子,著作可谓丰实,想出一部书,出版社让他交几千元出版费,说这类书出来也挣不了多少钱。朋友硬是不交,至今那本书未出。他家中除了书之外别无他物,前几天去找他,他给我一支烟,还是前几年抽的几毛钱一包的“琥珀”。我点上了一支,觉得很有劲。
一位美国诗人说,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我说,贫穷而读着书也是好的。读书这一情结,将伴我终生。一路上有书,其乐无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