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文学亟需有担当的精品力作

标签:
刘勇墨未浓文化煤矿文学刘庆邦荆永鸣 |
分类: 墨未浓的杂评 |
煤矿文学战线上不乏全国出名的作家,像现在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刘庆邦、荆永鸣等煤矿作家,多有精品力作斩获全国各类文学大奖,甚至有些作品在国外也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个体的文学创作,题材的选辑是作家个人的写作爱好,当然也是写作的自由。中国煤矿作协主席、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作为土生土长的煤矿人,深谙千米井下煤矿工人的疾苦,写出了长篇小说《断层》《红煤》、中篇小说《神木》、散文集《走窑汉》等在中国文坛上响当当的作品,其中以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因其中牵扯一些敏感问题,前段时间该片被禁播,那是后话。当然,煤矿老作家陈建功、周梅森、孙少山、孙友田等老一辈煤矿文学的开拓者也曾经写出了好多影响深远的煤矿题材作品,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出生煤矿的作家在全国深有影响不等于煤矿文学的繁荣。所谓的煤矿文学,我认为必须是饱含深情地去刻画和描摹煤矿一线工人的心路历程和煤矿在错综复杂的当今社会大背景下人心和各种关系的微妙嬗变。煤矿不是脱离了社会的一个存在,即使千米井下有乌金的闪光,他们也不得不去面对这个日益市场化、货币化的真实社会。现在的煤矿人不再是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的“煤黑子”,他们的内心时时发生着裂变。在公平与正义之间,在能源的扩张与决策者的为所欲为之间,一线职工作为财富的创造者获取的是汗水、泪水和历历可数的薪水。
随着时代的变迁,煤矿文学越来越缺乏像《平凡的世界》一样宏伟气势的精品力作。虽然在电视剧和电影中偶尔能看到煤矿工人的身影,但那只是一个配角。时代呼唤作为主角的煤矿工人登上荧屏,时代呼唤乌金精神唱响中国梦。
煤矿文学作家还需要有更大的担当,深入一线,贴近职工,去除一切的浮躁之心,去除一切的功利之心,去除身居繁华都市或要职的居高心理,继续用一颗平凡之心去感受那些被乌金覆盖着的心灵。同时,煤矿文联或者煤矿作协要有一种紧迫感,有责任和义务去着力培养一批有潜质和有作为的年轻煤矿作家,给他们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为煤矿文学后继有人做出新的贡献。
煤矿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存在,是不可磨灭的。沉默了这么多年,是到了出大作品的时候了。只要我们的煤矿作家还有一颗煤矿心,是不愁出精品力作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读到像《八百米深处》《红煤》这样的经典作品的。
后一篇:秋天一如既往(组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