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抬起右脚,放下左脚——刘勇诗集《在水之湄》浅评(冷吟)

(2012-09-12 19:31:06)
标签:

墨未浓

文化

刘勇

情感

评论

杂谈

分类: 墨未浓的杂评

抬起右脚,放下左脚

——刘勇诗集《在水之湄》浅评

 

 

冷吟

 

 

 

刘勇,笔名墨未浓,现供职于高佐矿业集团。十年以前,我曾为他写过一个评论,对他的诗歌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分析点评,并产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反响。作为相交多年的朋友,我一直关注着他的文学创作,关注着他的诗歌动向。近年来,刘勇的诗歌终于突破了早期直白、纠结的创作瓶颈,变得更加深入、细致和丰富,诗艺日趋成熟,诗路也更加开阔,在思想、艺术及手法上都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和提升。

手头这本《在水之湄》便是例证。

诗歌是语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的有效载体。写诗,就是用“第三只眼”来透视世间万事万物,向读者传递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它的表情达意功能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可以说,语言是诗歌的外衣,而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谓“诗言志”、“诗言情”即是这个道理。读刘勇的诗歌,时时都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情感暗流冲击着你的颜面,围剿着你的内心,让你一边经历诗人的情感心路,一边享受美好的阅读快感。

“穿过季节 穿过彻夜的轰鸣/穿过你夜班后疲倦的眼神/阳光的金子洒满了矿山的角角落落/蟋蟀的合唱攻破了高高的煤堆/夜空下的秋野像辽阔的掌子面/装下了矿工乌金般闪光的心事/是谁丢下了一颗锈迹斑斑的道钉/砸疼了你日夜值守而操劳的心”。在这首题为《矿山的秋天》的诗中,作者抓住“疲倦的眼神”这个细节,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生动地勾勒出矿工兄弟日夜操劳、忘我奉献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由衷的赞美之情,尤其是“掌子面”、“道钉”等意象的选用,使这首诗歌的质地变得坚硬而与众不同。刘勇一直在煤矿工作,也曾写过一些不错的“煤炭”诗,但令我不解的是,他这本集子中类似题材的东西却少之又少,几乎没有给“煤炭”一个应有的位置,从而丧失了拥有某种“特色”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这些为数不多的“煤炭”诗,却仿佛几块闪着黑色光芒的“乌金”,温暖着读者期许已久的心空,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刘勇的诗歌作品大都源于生活,如《会说话的布袋》、《绣球与刺猬》、《一只留宿的麻雀》等,都源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准确把握。诗人从身边场景入手,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层次,一种高度,具备了某种思辨意味。“笼子里的鹦鹉/在阳台的一隅/它看到我进来/就喳喳地叫个不停/它在说:‘看你那样/天天关在笼子里/还臭美呢/你看我,在偌大的房子里/上下翻飞,多自在!’//‘点点’,我看了一眼鹦鹉/泪珠在眼中打转”(《鹦鹉点点》)。这是一首短小的寓言诗。有时候,人总会深陷于自己设置的笼子而不能自拔,正如这只名叫“点点”的鹦鹉,身处“笼中”却不自知,还笑别人“天天关在笼子里”,这种生活的悖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甚至亲身经历过。无奈?悲哀?还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演?或许我们只能从诗人的泪眼中寻求答案了。

在阅读这本诗集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这样一类诗歌,比如《一棵树在路边》、《走路的人》、《在缝隙里》、《一个人其实就是这样》、《患病的耳朵》等等,语言随意犀利,风格狂放不羁,字里行间明显渗漏出一种压抑、不安的情绪,涌动着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冲荡与抗争,颇有点愤世嫉俗的味道。“收了一下身子/我的头擦着两边的峭壁/一点一点磨蹭过去/冷汗浸透了衣服//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夹缝里的一块肉/左挪挪右动动/寻找宽裕的空间”(《在缝隙里》)。我曾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夹缝里的苍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其实,你的周围也常常存在这样一些夹缝,也许不经意间你就钻了进去。你在里面饱受折磨和煎熬,苦不堪言而又无可奈何,几欲抽身却又身不由己。绝望。呐喊。抗争。精疲力尽。伤痕累累。这时候的你与一只苍蝇又有什么区别?”说的就是这种境地。生命是美好的,而命运却是残酷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下所谓的尊严,去拼命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一点点可怜的“空间”,为自己制造一个成长的平台,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不言而喻——人,真的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文章的结尾将“夹在两道玻璃缝隙里的苍蝇”放了出来,给了它一个明亮的结局,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这几年刘勇多了一些外出行走的机会,使他更多地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也使他的诗歌视野拓宽了许多,《我在安康丢失了一把钥匙》、《八大处的枫叶》、《九门小吃》等篇什,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但人总是有根的。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根应该在故乡。刘勇的诸多乡土诗,正是这一情结的充分体现。在他的笔下,雪中的汶水、风中的徂徕都带给了我们诗意的享受。而对故乡一人一物、一草一木的怀恋,更加促进了这种情结的凝聚与沉淀。“一块炉火中的铁浇上了雨水/树叶的黄返照着繁华的世面/天说凉就凉了/老家的土房推倒了/父亲在午后的阳光下为砖石混凝土洒水/他嘴里含着的烟卷抖动着/一缕烟丝袅袅升腾……”(《秋天逼近了父亲的额头》)。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翻盖新房的场景。“光着背”“为砖石混凝土洒水”的父亲、“挥舞着铁锨和瓦刀”的乡亲,像一尊尊熟悉的雕像伫立在我们面前,在唤起读者强烈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为刘勇诗歌的故乡情结提供了一个有力佐证。

“在午夜之前,我要抬起我的右脚,放下我的左脚,然后浇上我辛勤的汗水,让爱在门槛上发芽。”这是刘勇一首题为《春天的门槛》的散文诗中的句子。只要功夫到家,汗水也会开花。相信刘勇会在诗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20129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