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墨淡影 含而不露——墨未浓诗歌赏析(吕红霞)
(2009-12-22 21:20:30)
标签:
墨未浓文化杂谈吕红霞山东青年报诗歌 |
分类: 墨未浓的杂评 |
疏墨淡影
——墨未浓诗歌赏析
发表于1月9日《山东工人报》、1月14日《山东青年报》
吕红霞
读墨未浓的诗,适合在阴天或者黄昏。当天空被上了色,阳光的活泼渐渐隐去,诗的韵味儿才会一丝一缕氤氲开来。
闭上眼/想/天黑了下来//活着/是因为/还没有咽尽/那份孤独//十五的月亮/在我的酒杯里/幻化成/童年的陀螺//我在逼近真/我躺下/我的身边/将有邪恶丛生//在身世之外/你戛然而止/眼睛变成了球//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可以阻止/除了死亡//我放下手的时候/有人抬起了手/这就是真理//咖啡的眩晕/抵触了唯一的眼光/此时此刻//注定的/躲避不了/就像伤口//君临的神啊/带上我的忧伤/飞离母体
这样的诗,犹如紫色的琉璃,璀璨但不明亮,带着星星点点的忧郁。这样的诗注定不能在万里无云、鸟语花香的时候读。因为穿梭于繁华中的心根本无法安静下来,而浮躁,会破坏诗的深邃。
是的,深邃。读墨未浓的诗,找不到一丝一毫的轻浮,笔墨所到之处,几乎都弥漫着紫蓝色的忧郁,甚至痛感。这种忧郁和痛感来自对生活的细品和对生命的反思,久而久之,便成就了一种笔端的深沉。
表达这种深沉,有的人喜欢用浓墨重彩,有的人喜欢无语省略,墨未浓习惯于轻刻轻画。一笔一纸一世界,专注而疏淡,一如他的名字——墨未浓,然而却意重情切。例如《明天》:
历史的鞭子无情地抽打/在我白皙的脸上/刻下了岁月的印痕/我张开诉说的嘴唇/欲言又止//走着路的人们/他们的脚印重重叠叠/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要咬着牙齿/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淡淡的诉说,却是深沉的挣扎。字字句句,如晨钟暮鼓,一下一下击中神经,亦如佛家的梵音,一声一声唱入心底。就连句读之间,都已不只是为了音律,而是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画家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墨未浓的诗就是如此。穿越笔端的疏墨淡影,读者最终找到的也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留给你去思考。
与大多数诗人一样,墨未浓也钟情于对自然的描摹,以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于是,登录他的博客,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对四季的描写。“一颗芽儿咬着了另一颗芽儿的嘴唇”,这是春天;“在弯腰的时候/一颗雨滴砸痛了我陈年的伤疤”,这是夏天;“落叶也好残红也好/倏忽间归入幽冥”,这是秋天;“一道幕帐隔离了我潮湿的酣梦/枕边的惠风摇落满眼的银装素裹”,这是冬天……对四季的反复描摹当然不是为了单纯写四季,就像《雪之湄》:
她白皙的面孔透着寒气/一把锋芒毕露的利刃咄咄逼人/坚硬的寂寞厚厚地闪着绿光/什么在积聚什么在流动/什么在消融//她幽蓝的皮肤冒着热气//一汪幽深打着漩涡充满诡秘//柔软的笑靥深深地泛着涟漪//什么在发生什么在沉落//什么在栖息//雪,厚厚的/水,深深的/我一只脚踏在雪上/一只脚踩进水里//我想/这就是我的一生
字面是在写雪,但行间却是人生的足迹。所以,诗人笔下的四季其实就是人生的四季。而诗,也就是诗人生活最本真的写照。
这样的诗人,是善思的,含蓄的。 (本文作者系《山东青年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