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木犀》与《叶罗提之墓》

(2006-12-03 11:51:50)
分类: 教案和作业文章

我看《木犀》与《叶罗提之墓》

 

自瑞士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提出无意识理论,不仅文学批评家们将其运用在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上,运用其理论进行心理文学作品创作的作家也越来越多!陶晶孙的《木犀》与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就是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新文学中心理分析作品的两个鲜明的例子。

尽管《木犀》写的是发生在日本的一场我们可称之为“师生恋”的爱情故事,《叶罗提之墓》写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一对叔嫂之间的为传统所不容的爱情悲剧,但读完这两篇文章,我们很容易发现:发生在异国的两个故事都不与约而同的体现了这样一个相同的主题:主人公为满足自己被压抑了的爱欲,在意识与无意识的矛盾对立中维系着那不被世俗和传统所认可与接受的异样爱情。尽管是异样的,但两篇文章中我们都能够看见那我们所认可的爱情中所具有的东西:渴望与对方见面、在一起的幸福、别后没有理由的思念、赠送爱情信物等等,这些和平常的爱情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的爱本身是没有错的,是受潜意识支配的,被人们所非议的只是他们选错了对象,而从这选错对象,我们可以想见的是那个社会对人的压抑以及人的欲望在得不到满足是的变态。

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两篇文章才用了相同的叙述视角,即第三人称叙述。在邓芳老师的《作别病态的青春》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第三人称叙述者来说,他的叙述动机不是导源于一种内在的生命冲动,更多的是出于审美的考虑”。(1)她强调了《叶罗提之墓》的作者的创作意在展示一个旁观而理性的叙述空间,以理性的自己      去看待感性的自己,我们对于《木犀》,这个评价也同样适用。

布丰曾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意在说明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就这两篇同为心理分析小说的文章来说,他们依然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区别。

首先就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结局来说:《木犀》中“素威还活着——保持着先生的唯一遗品,小表和怪美时候的回想,活在与自己太相悬隔的社会之中”。而《叶罗提之墓》中的叶落提在收到那封嫂嫂死讯的消息的信后,买了一瓶酒,和着顶针喝了下去,就再因为没醒过来。对于这不一样的结局,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有句话说“死了就一了百了了,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可是在这里我想这句话或许并不是那么的恰当。用佛洛伊德的理论来将或许会更准确些。佛洛伊德认为“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情形的、理性的,但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是广阔有力、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2)因此,在素威,他的意识压抑了无意识,尽管无力却在决定生死的那一刻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叶罗提的意识却没那么强有力,无意识支配着他的行为,心里底层对嫂嫂的爱导致了生命的终结。我以为,无意识的死亡结局相对“活在与自己太相悬隔的社会之中”来说,郭沫若的“心理分析”更加深刻的揭示了人被压抑的欲望对人的极大作用,也即无意识的本能对人的支配。

除了这一不同的结局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两篇文章除了采用了相同的“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之外,《木犀》还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文章开篇写的是现在的素威,然后由木犀香潮引起了他的回忆,最后再回到现实的生活,首尾照应,形成前后呼应,完整的圆形结构,而且全篇文章读来很轻松,虽是变异了的爱情,但他们终究不是两个人在默默的守侯,不是那么的怕别人知道。而相对来说,《叶罗提之墓》则是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叶罗提从七岁开始到吞下嫂嫂的顶针结束在一个时间链条上按顺序发生的事情,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有意的突出重点,仅仅选取了叶罗提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对嫂嫂的爱欲的集中体现的片段,而与此无关的其他生活方面却未涉及,这样的处理使其中心更加的突出,但人物也相对扁平、单一。《叶罗提之墓》中叙述者也显得更加的理性和对人物命运的不关切。态度更加的冷静反而能更理智的看待和分析问题。

 

1 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   主编:陈俐、陈晓春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12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增补版)   主编: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