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我6岁到16岁期间,我做语文老师的妈妈一直热衷于让她的女儿每天清晨在楼前小院里背诵古典诗词以及古文段落。我曾经对此深恶痛绝,那些绕口的古文不仅难懂,而且难读,今天谁还用这样的语言说话?把它们背下来到底何用?
很多年后,深深感恩有个懂得中国古汉语之好的妈妈——她让我在小小年纪就将那些典雅的古文印在了心底。
上初中时,我在一所家附近的普通中学。语文老师是古文迷古文通,讲现代文时同学们总觉得老师有些了草,一赶上古文课,老先生立刻精神十足,每每拖堂,大家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我深受语文老师的影响,上中学里坚持看老师推荐的古文书,看不懂时追着老师问,当时也想过“这有用么?高考又不考。”,多少年后,方知自己的幸运,真真受益非浅。
中国文字的悠长韵味,在白话文中已经很难读到。文言文藏着的文字的韵律、节奏之美,只有熟读过、背诵过,才会存于心里,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我们的精神,不经意地在笔头口头流淌出点点滴滴。
那些简约而不简单的古文,蕴含着中国式的人文修养和处世之道,令今人受益无穷。
分享几句幼时曾经背过而不懂、如今背不下来却体会颇深的道理。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先懂得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爱。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若想受人敬爱,必须先敬爱他人。
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雕刻了几下就放弃,哪怕是一块本来就已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一直雕刻下去,即使是金石也能雕出你想要的模样。凡事只要坚持,必有一得;浅尝辄止,必定前功尽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这是商朝开国明君成汤刻在自己澡盆上的铭文,叫《汤盘铭》。商汤王借此提醒自己和国民要日日清洗让面容光洁如新,精神上更要弃旧图新。人心、品德、思想不该每日更新,追求高尚、完善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史记·汉书》
站在荷塘边,想象着池中鱼已被捕到自己网中,还不如赶紧回去,下功夫结出一张渔网来捕鱼。所有的愿望都是美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付诸实现的勇气,一切都是枉然。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练习很多支乐曲后才能懂得音乐,看了上千柄剑才知道如何识别剑气。做事要有诚心、决心和耐心,唯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突破,成功没有捷径。
或许,你仍记得很多我们年少时学过、背过,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古文,不妨再拿出来翻一翻。这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最重要的一笔精神财富。好文字,大境界,虽经过千年历史浮沉,至今字字珠玑,句句真理。
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讨论子女读书的问题,痛斥中国教育之各种弊病,立志要把娃娃送进国际学校,不在受分数之累,补课之累,奥数之累,高考之累......父母用心是好的,都是为了娃娃的快乐成长。只小小遗憾:那些“国际学校”并不教孩子们古文啊,英文真的不急学,20岁学也来得及。可是古文啊,10岁以前若不背背那些唐诗宋词、16岁以前若没有一个初中老师好好解读那些古老的文章道理,16岁以后,只会觉得更难,越来越难,比英文难太多。我们的孩子们,就可能终生和我们古国这些优美的文字和深入浅出的道理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