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手机>是部很好看的电视剧。因为太忙,总是赶不上电视播出的时间,就买了碟,今天终于看完,很唏嘘。故事经常提到两个字:“信任”——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情人之间,真的有信任危机了么?
正好前几天正在跟同事聊起另一个和信任有关的生活小问题,有关"锁":办公室的抽屉要不要上锁?家里的抽屉有没有必要上锁?
我生活在一个无锁的家庭,有一个无锁的童年和少年,也因此有了无锁人生观。
从我记事起,家里除了大门外就没有地方再有锁.所有的柜子都可以随手打开,爸爸妈妈卧室的抽屉曾是我觉得最神秘的一个角落,一样没有锁,我总是喜欢趁爸妈不在的时候偷偷拉开抽屉翻一翻,其实除了户口本,一些零钱,爸爸的笔记本,并没有其它。最小的时候,家里的主要家具都是爸爸和叔叔们自己打的,就没有安锁,后来,家里换家具了,从家具城买来的新家具通常都配好的锁和钥匙,那些柜子上的钥匙就一直挂在柜子的钥匙孔上,一挂就是很多年。再后来,搬进新房子的时候,每个屋子甚至包括厕所,都是配了锁和钥匙的,每次都是搬家后第一件事把所有钥匙拔下来,集中一起扔到一个经常被全家人都再也想不起的角落……
不仅不喜欢锁,也特别不喜欢密码,可是,却发现密码无处不在:银行卡要密码,电脑要密码,行李箱有密码,工资单有密码,甚至连手机,同事说也最好设个密码。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入脑子,总是记错,于是我经常把密码设置成“123456“或者“888888”,不仅被朋友数落,有一次电脑干脆自动提醒:请您更改设置的密码,因为“容易辩识”。
在家里或办公室上锁,也许是为了“保险”,保险不让孩子看到不该看的东西(家里有多少东西是不能让自己孩子看到的?),保险家里和办公室的东西不丢……可是,想过么,那把锁防的是谁?自己的家人,阿姨,同事?日子里朝夕相处的最近的人需要这样防么?
每当看到办公室里有同事上趟厕所的功夫都不忘把自己抽屉“趴哒”锁上然后攥着钥匙走向洗手间的,或是家里四处都是锁不说,还干脆搬个保险柜回家的,就忍不住撇嘴——“至于嘛”!然后我就特小心眼地想:肯定是个要么疑心特重要么有点自私反正不是那么大大咧咧的主儿……嘿嘿。
我的无锁人生观被朋友骂做“轻信”,总有朋友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的没有锁链的大包也丢过不只一次钱包……依然固执地坚持,锁这东西,锁的不仅是你想锁的东西,也锁住了自己内心对外面世界的信任。如果无锁,大不了就是吃点亏吧,人生这么长,偶尔被人偷被人骗被人误解,又能怎样?而如果你信任你生活里和自己最近的家人和同事,信任朋友,信任合作伙伴,信任....生活真的很容易阳光明媚。
无锁只是相对的,我们的生活里几乎不可能没有锁没有密码,只是希望自己和大部分人都能拥有一种自己内心对外界信任的阳光生活态度.相对于处心积虑防着别人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当然也没有错),更赞成坦荡大方相信别人不计较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清楚地知道,我们不是天天生活在阳光下,才需要保持更多的阳光心态.
这"信"与"不信",其实与别人无关,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心思.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真的没有;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你先信了别人,别人信任你的概率也最高;你不信他人,你得到的信任也最少.
也经常抱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看到一个博友的留言是“可是现在大部分人心里都有一把锁,不知道钥匙在哪里”,完全理解这句话后面的辛酸和无奈,虽然没有拯救社会公德的能力,至少从我做起,还是希望自己和大家能保持相信和信任的能力。就像一位战斗在环保第一线的大姐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曾说:我们做不了很大的事,比如制定国家政策或者用几十个亿去做一项造福后代的环保工程,但是我们都能做到少用一张纸少开一会儿灯,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的点滴就够,一个人带动几个人,几个人带动几十几百人,然后就是千人万人.....当千万人把环保成为生活习惯,那已经是了不得的环保胜利了!----一样的道理啊,当千万人都可以保持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人际关系是不是能舒服很多?是不是比我们只是抱怨能让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好一点儿?
感谢留言的朋友们,看到不同的意见,三人行,必有我师,促使自己再思索锁和信任这回事... 所以不断地补充这篇小文。就是点滴心吧,希望自己和朋友们都保持一颗相信别人的心,同意微博上有个朋友的留言:信任算不上美德甚至连品德也算不上,只是人最基本的对外界的小态度,但是“信任是一件美好的事”,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相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