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001j5Jsngy6YujkM1N6c8&690
傅佩荣教授的这本《哲学与人生》是他数十年的教学精华,他在台湾大学开设的哲学课程,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本书从哲学的定义讲起,将东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和侧重作比较,并就中国哲学的起源与与历史演变作了具体的讲解和叙述,最后,从个人成长的角度,阐述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个人如何通过增加灵性的修养而摆脱命运带来的局限。
对于爱好哲学而又无法系统上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极好的入门教材。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时有小故事穿插其间,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傅教授更将儒家风格、道家智慧、艺术审美的功能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在介绍古人在历史洪流中修身立德经验的同时,给出了今人追求人生意义的途径。在教育与自我生命发展一章,傅教授着重强调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他说,想了解自己,可以用这三个问题问自己,什么事情使我感动?什么事情使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吗?第一个问题,代表内心的召唤,表示内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同样的事情;第二个问题代表别人的作为和成就引发自己内心向对方学习的愿景;第三个问题,则是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奋斗的方向。这些理论,我曾在心理咨询师的课程中听到,而如今,在傅教授这本哲学论述中亦有出现,可见本书所涉内容之广博。
周国平先生在推荐序里这样说到,哲学教授传授知识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标是要点燃学生对于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傅教授两者皆做到了。周国平先生作为国内知名的哲学家和作家,其判断水准的出色和严苛自不待言,能得到同行肯定,足见傅教授见地之卓越。我起初接触傅佩荣教授是听其讲座,他在“百家讲坛”讲《易经》、讲《孔子》和《孟子》,语言诙谐,很是喜欢,然后便开始买他的书来讲,从《易经与人生》开始,到《国学的天空》《心灵的旅程》,直到这本《哲学与人生》,傅教授的知识见解仿佛一座丰富的宝藏,慷慨地为读者打开。
苦难或者挫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谓唯恐避之不及。但傅佩荣教授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人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主动积极地接受生活,在遭遇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增加自己的专长,从而能够改变命运。他建议,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苦难给予的机会,通过提升自己,使生命变得不同。他还特地举出自己小时候患有口吃毛病的例子,当时,在同学们的嘲笑之下,小小年纪的他几乎自闭,这对于一个正在青春期的男孩来讲,无疑于灭顶之灾。好在傅教授并没有放弃,他想到了要降低别人嘲笑自己的声音唯有把书念好的方法,在勤奋刻苦之下,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晋而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而在个人生命的成长方面,傅佩荣教授则突破普通哲学家的局限,谈到了身心灵的修为。他说,哲学思考必须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经验上所无的,哲学不能凭空想象,经验上所有的,哲学亦不能视若无睹。自古以来,并非人人皆能发展出灵性生命,但清楚显示出灵性生命的人却史不绝书。我想,这可能是傅教授坚持灵性修养有理的基础吧。他把个人身心灵的成长分为三个层次,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而灵性修养则是重要的。他又把一个人比喻为一棵树,身体是树干和枝叶,心智是树开出的花朵,而灵性的修养则是大树结出的果实。从这一角度来看,傅佩荣教授提出的灵性修养有点类似于在探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德卡先生曾说过,为什么要读书呢,大抵是因为好书像平庸生命里的一道光,像是迪伦的崔斯坦一样,指引着你,将你与一路横行尖叫的魔鬼隔离,是你渡过险湖时坚定的双脚和奋力的浆,使你变得忍耐平和。而我每一次的阅读,便是在这种光中陶醉一次,阅读的书多了,便慢慢地拥有了一个在光明中通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