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八十年代上海人沙叶新推出话剧《寻找男子汉》以后,国内有关男性特征的讨论一直留白,李宇春的飙起令全社会陷入一场性别特征的确认运动,而此间男性的焦虑更为突出。随着中国女性在影视剧中大放异彩,现代中国女性的特征日益明显,“开放”(时尚杂志鼓励她们接受新观念)、“独立”(一大堆“剩女”被迫规模化);中性化对玉米迷们投出赞成票;男性偶像在影像上混杂而缺乏逻辑云云,国内男性不意将自己挤兑到一个不三不四的境地。
当年“寻找男子汉”的剧照
对于英美男人的形象,我们如数家珍:英国男子绅士、不苟言笑(暂且不论这个论断多么陈旧和武断)、美国男子幽默、阳光,日本男人刻板而暧昧。中国男人呢?国内艺术家们确实没有放弃勾勒男性形象的努力:方力钧笔下的男性泼皮形象,指代了一部分男性特征;余华的《兄弟》则呈现了一个时间长度上的男性貌相;冯小刚的作品中的男性则始终脱不开过分浓烈的北方男人的火气。
中国男人自身形象模糊,但他们偶像的面目却惊人地相似。偶像的名字不管如何变幻,多脱不开“娱乐”二字,苦难深重的民族仿佛铁定了要从这些精神支柱找回自信。不过,显然,亦庄亦谐的孙红雷、贫嘴至死的郭德刚、牛气干天的王志文、聪明一时的马云等一干人无法素描出中国男人的真实特征。
中国男人复杂到令社会学家难以命名吗?当刘翔胜出,姚明风光的时候,我们试图以他们来替代中国男人的形象,不过那要冒着被其他国家人民耻笑的风险——以偏概全需要一个科学的、近人情的概率。毕竟,我们的民族还没有优秀到一个伟大的概率。
周立波:以亚文化的姿态回敬了俗文化
钢丝真那么结实吗?
王志文曾经雅痞过
构成人的主要特征的素材常常与脸庞、眼睛、身材等无关,反而与表情、眼神与体态有关,简单讲,与一个人的腔调有关。所以,上海滑稽界红人周立波用“吃蒜头的与吃咖啡”作为比喻回敬了某记者要求他与郭德纲作比较的意图。这两个典型动作非常直接地与人的腔调挂上了钩。周立波一反以往滑稽艺人演出时的漫不经心,隆重的扮相、严谨的台风令上海人找回到久违了的“老克拉”——旧日豪门,处世老练,遇事在行,活得努力、有劲。周立波热与其说是他切中时弊的温和幽默回调了上海人自信,毋宁说是上海人借助于一个滑稽艺人的出挑影像确认了十里洋场中的呼风唤雨者的形象——现代上海男人。“小男人”的说法非但令上海男人颜面丢失,上海女人也逐渐觉出“兔死狐悲”的孤寂。周立波能决胜于长江以北吗?他不屑。有范儿,有腔调,单就这一点,北方男人就该对其示好。
奥巴马的胜出再次确认了美国男性的特征:幽默、睿智、力量
郭德纲的平头、长袍、折扇与一脸坏笑,也构成了他的腔调:贫民、贫嘴、自得其乐、不以为然。然而,他在北京以及河北一带的火爆未能帮助他成为北方男子的代言人。人们可以偶尔粗俗地开怀,但是要让他们选择一个糙得缺乏腔调的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心有不甘。北方人倒曾经试图大度地拥抱一位他们讨厌的南方人——刘翔。这位年轻气盛的飞人的腔调足够天然。在打破沉睡13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世界纪录之后,新一代的上海男青年身披中国国旗环绕比赛场地一周,颁奖时弹至领奖台。可惜在奥运会的对决中,飞人折戟沉沙。
当奥巴马入住白宫后,美国人不但找回了民族的自信,更确认了美国男人的新形象:幽默、宽仁、聪明。谁可以代言中国男人?起码,我们得先有一些腔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