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生人的姜文以“阳光”
为隐语的两部电影似乎表明了他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追忆和反思,其实电影已经在剥离单纯的政治符号,如清一色的服装,寡淡的色彩,宣传标语与抄家等等。也即是说,姜文试图将他的诗意与情怀投射到生活的常态:阳光曾经灿烂,太阳照常升起。
在《太阳照常升起》首映过程中,间或可以听到欢快的掌声与喜悦的嚣叫。我注意到那些70年代生人的观众尽管他们未必在心灵深处与姜文相拥,但至少他们从庸常的生活碎片中释放了附着在身体上某种无以名状的压力。陈冲在病房中对黄秋生的告白是所有错过情感机缘的女人都可以发出的,影片只是放大了那种可能性。“摸屁股”的事件现在听起来简直不可理喻,30年仿佛已经成了久远的历史。然而历史并不应人们记忆的模糊而褪色并消失殆尽。生活在本质上有着庸常的一致性,时间的流逝也无法拯救其间的空洞与无奈。
有人说《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是关于人类的欲望在极端环境下的种种表现,也有人认为它是试图揭示缠绕在人身上的枷锁。都有道理。对视爱为奢侈品的中国人而言,我要突出它的意义。顺便借用作家北村2003年在爱情小说《望着你》中的一句话:“人类的主要职业应该是爱,要一刻不停地爱,哪一刻停下来了,那种神圣的同在就要消失,爱里没有惧怕。因此爱是永生。”
面对观众可能看不懂的抱怨,姜文称:“看不懂是因为想得太多了,我10岁的女儿和老母亲都能看懂,我相信中国观众的心里特别明白。”如果大家能读懂北村的这段话,《太阳照常升起》就不必被稀里糊涂地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爱是人生来心领神会的密码。太阳照常升起,爱依然普照,有人等待爱的普照,有人拒绝接受,有人错爱第一缕晨光,有人在夕阳中惆怅。
太阳照常升起。
有影评人将这部电影分成了4个故事并对故事情节中出现的逻辑问题提出质疑。我对一部电影的评介越来越趋感性,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去迎接艺术的魅惑。坦率讲,我未必记得影片中人物的名字甚至一些时间环节,不过我确实是在汗毛竖着的状态下看完这部超长影片的。于我而言,汗毛竖起常常是我个人情绪激动的最直接的身体反应。同样的体验就发生在前几天去看三宝的音乐剧《蝶》。梁祝爱情故事尽管被改得很后现代,但仍不脱将爱唯美(惟有爱是值得的)的初衷。
离开保利剧院时已夜幕低垂,门外充斥着兜售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票贩,刚才还噙着热泪的观众早已摸干眼泪,开始与朋友欢快地打着手机。
生活终究要继续,太阳照常升起。关于2007年的一部电影以及一部音乐剧的记忆会被新的记忆所替代。“记忆就是为了忘却”。生活很残忍。因为有爱,我们就不会在寂寞的空气中失措;因为活在爱里,我们就没有了惧怕。
北村说,爱是永生。爱这样的语言,以及信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