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体的情结

(2007-12-19 13:46:02)
标签:

集结号

冯小刚

张涵予

战争大片

贺岁片

投名状

艺术赏析

分类: 《双鱼谈艺录》
 

集体的情结

 

 

 

                                               双鱼一生

 

 

 

    “集结”是一个军事术语,指不同地点的部队调集到指定区域的行动,有时也指部队由运动状态转变为临时停留状态而缩短队形的过程。《集结号》是一部电影,号称“中国第一部战争题材商业大片”,冯小刚导演,张涵予主演。

 

    巧得很,在2007年岁末,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两部大片——《投名状》和《集结号》,都不约而同地以“兄弟”情谊作为剧作重点。在这一点上,《集结号》前半部分的群戏所映射出来的“兄弟”感,要比《投名状》开头部分三个主角拔苗助长的“纳投名状”结拜更有说服力。

 

    《集结号》比此前中国所有战争电影进步的地方,就在于它渲染了个体和小人物在庞大战争体系中的无力和无助;而《集结号》让人恨铁不成钢的地方,也在于它仅仅停留在或者满足于那种看似逼真的渲染上,而没有完成对集体与个体价值关系的终极追问。得知自己和战友们成为上级眼中的“炮灰”之后,张涵予的第一反应是,拿起酒瓶子就往团长的墓碑上砸。因为,战争的真相,往往比战争的后果愈发残酷!张涵予苦苦寻找所属部队番号的焦灼,以及他执著地挥锹挖掘煤矿的身影,无不印证着他为重获集体怀抱的归属感而作出的艰难努力。集体在他的眼中大过天,而他在集体的棋局中只是一枚“舍卒保车”的小卒子而已!——毕竟,张涵予感天动地的奔走呼号,烈士们长眠九泉的死不瞑目,以及得知真相后那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巨大瞬间心理落差,都不是电影海报上轻飘飘一句“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可以敷衍过去的。他们不要永垂不朽,他们只要死个明白!

 

    电影中的“集结号”始终未曾吹响,反而将“集结”演绎成了权力膜拜的“集体的情结”。军人的天职,真的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吗?张涵予如果不是三番五次靠邓超罩着,还能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吗?张涵予的生命轨迹其实一直是靠找到真相、找到战友、找到部队的动力而支撑下来的,那么,现在都找到了,他此后的生命将何以为继?《集结号》表现战争场面最惨烈、最写实、最特效的,恰恰是我军和国军的巷战场面,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战争,肯定是正义和酣畅的吗?那个被我军粗暴枪毙了的国军俘虏,他的冤魂将何处安放?战争对交战双方每一个体的荒谬性,影片触及和传达了吗?(在这一点上,《投名状》却又胜过《集结号》多多许了!不信,请对比一下:《投名状》里苏州守军将领的雍容气度和《集结号》中国军“当官儿”的脸谱式刻划。)张涵予砸向团长墓碑的酒瓶,为什么被邓超夺了下来?

 

    想起太平洋对面美国军人的一个笑话:一位屡建奇功、后来因为被发现是同性恋而解除军职的军人,给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为我杀害几百个人而给我一枚勋章,却因为我爱一个人而解除我的职务。”个体的爱恨情仇在战争中被扭曲变形的荒谬性,大抵如此!

 

    也许,我们现阶段,还不能用要求《现代启示录》的高度来苛求《集结号》,正如不能用要求华纳兄弟的尺度来苛求华谊兄弟。但是,当我们和九连兄弟听不到集结号吹响的时候,让我们听到张涵予手中的酒瓶在团长的墓碑上砸响的声音吧!过过干瘾,出口鸟气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