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bug录(之一):《新京报》瞎捧罗大佑
双鱼一生
《新京报》 2007年4月23日A26娱乐新闻版头条《首届大学生音乐节启幕——冯小刚、张亚东、沙宝亮等助阵开幕式》(记者孙琳琳
实习生柯璐)有云:“校园歌曲曾有过两次浪潮,一次是在以罗大佑为代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次是在以高晓松、老狼为代表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这句话看得我哑然失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罗大佑人都不在台湾混了,还当什么“校园歌曲”的“代表”呀!瞧瞧那几年里,他都在哪里并做了什么:1984年12月31日,大佑在中华体育馆举行“最后一个与你相互取暖的夜晚”告别演唱会,宣布暂别台湾流行歌坛;1985年3月9日大佑赴美,选择纽约暂居;1986年,大佑在香港发表《东方之珠》粤语版(关正杰演唱),并为电影《海上花》谱写同名主题曲(甄妮演唱);1987年,大佑于纽约获颁“亚洲最杰出艺人奖”,旋即定居香港,自主音乐制作公司(后来定名“音乐工厂”),并创作歌曲《思念》(张学友演唱)等。1984年到1987年,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了吧,罗大佑在此期间创作的歌曲,早已转入深沉郁勃的家国情怀与“黄色脸孔”的寻根意识了,哪里还有一点“校园歌曲”的影子!?即使上溯到1982年,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也是以“造成台湾史无前例的自省风潮”而著称的摇滚风格见长。只不过大佑早年,确曾写过如《童年》(1979年)、《光阴的故事》(1980年)之类的校园民歌式的作品罢了(且这两首歌的首唱者都是他当年的“爱人同志”张艾嘉)。
更重要的是,这篇报道显示出,该《新京报》记者对台湾“校园歌曲”的历史演变和代表人物完全没有认识。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根本不是台湾的“校园歌曲”浪潮时期,而且罗大佑也根本算不上该浪潮的“代表”人物。“校园歌曲”浪潮,在台湾叫做“民歌运动”,其黄金期,始自1975年,终至1981年。1975年6月6日晚,作曲者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以“中国现代民歌之夜”为名举行演唱会,发表以余光中诗谱曲的21首歌,这一天被称为“民歌纪念日”。1976年1月3日,淡江大学西洋民歌演唱会上,一个叫李双泽的留洋返台青年拿着一瓶可乐冲上台大声质问:喝的是百事可乐,听的是西洋音乐,请问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然后他扔掉可乐瓶,演唱了《补破网》、《国父纪念歌》等中文歌曲——这就是校园民歌史上有名的“淡江事件”。1977年夏,新格唱片公司举办第一届“金韵奖”,吸引大批校内外青年参加;1978年,海山唱片公司推出另一场民歌赛——“民谣风”民歌创作比赛.一年出版一张纪念专辑。1981年,随着第四届、也是最后一届“民谣风”落幕,校园民歌运动宣告结束。——以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台湾“校园歌曲”浪潮的演变脉络。
在1975年到1981年期间,无论从影响力和音乐才华来说,“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数杨弦、李双泽、叶佳修、齐豫等。至于罗大佑,只能算是一位创作生涯肇始于“民歌运动”,而后厚积薄发、终成一代宗师的杰出音乐人而已。如果硬要给他戴上台湾“校园歌曲”的“代表”人物的高帽子——无论是出于无知还是善意,这位以“抗议歌手”闻名于世的大佑叔叔肯定也会嬉笑怒骂地“抗议”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