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的现代意义

(2009-01-02 13:54:20)
标签:

荀子

文化

哲学

文学

休闲

原创

随笔

时尚

读书

国学

杂谈

古典

分类: 读书

《荀子》的现代意义

    荀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集百家之大成,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综合而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的书非常有思想性,哲理性,阐述为政之道、为君之道、为人之道、为士之道,兼论礼、乐之重要,学习、修身之重要,为君用才之重要(不能用小人,而要用贤才),以及军事方面,富国、强国之策略。他站在那个时代的最前列,高瞻远瞩。他的思想极少偏颇和片面,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书中有许多警世之言论,现在也可做为警世训诫。荀子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仍有积极意义,下面是我在读《荀子》时总结出的现代意义。

一.顺应时代的发展

    荀子尖锐地指出:“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五.非相)很显然,荀子是站在进步的立场上,主张变革、主张前进,而反对颂古非今的。荀子所说的后王虽指周文王、周武王,但却是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改塑了的形象,荀子所讲的周制,也是经他改造了的适应于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政权要求的“周制”。

    荀子的这种勇于顺应时代发展,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先进思想在如今仍会给我们以启迪。对于实践证明是错误和落后的东西,抱残守缺是不明智的。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荀子更可贵的一点:他不讲愚忠愚孝,他说:“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二十九.子道)又说,对上不服从乱世的君主,这种人是上等勇敢的人,对不肖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这种人是中等勇敢的人。这说明他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教条,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正误,然后才行动。

三.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荀子用专门一章写了《解蔽》,指出人们常常固执己见,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就要虚心和冷静,要多学习,“蔽”就是受蒙蔽,就是一孔之见,要“解蔽”要全面和客观地看问题。他讲了一个故事:古有一人,夜行,月光下他看到自己的影子,以为是地上卧着一恶鬼,抬头看自己的头发以为一怪物,回头便跑,到家断气而亡。他用这个故事说明认识问题的片面和主观性害死人。同时兼批判了迷信是害人和于事无补的,这里也表达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在《非相》中指出:看人的外表不如看人的内心。相面,是古人所没有,学者所不齿的。不应以貌取人,而应以实际看人。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人长得凶不一定坏,长得善不一定好。相貌与人的吉凶无关。

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十七.天论)承认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荀子少有迷信思想,他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作出了合乎客观规律的解释。

五.以民为本的思想

    荀子又一可贵的一点:以民为本。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二十七.大略)把民的地位放在第一位。并不止一次提到古书上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指出:要想国家安定,最好的办法就是爱护百姓。

六.法律的公正

    荀子在正论中说:“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指出刑罚要量刑准确,不可过轻或过重,否则就破坏了法律的公正,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七.以德修身

 荀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关系个人安危、国家安危的大事。强调君子应以德修身,淡泊功利。一个人虽有优良的素质而且有很好的辩别能力,也必须寻求圣明的老师和选择品质优秀的朋友,因为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自己不知不觉地趋向仁义。还指出:人生来都有好享受的欲望,而只有靠后天修养和学习,才能成为拥有良好道德,懂礼仪的君子。而不注重修养和学习,任着自己贪欲的本性,就会成为没有道德的 “小人”。

八.重视人才

    荀子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重视人才的重要,指出:不亲近贤人,不任用有智慧的人,就会有身死国亡的危险。

九.最早的环境保护意识

    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注重生态平衡,这也许是最早的环境保护意识。他还说:“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九.王制)提出要严格地在一定的时节禁止捕捞。砍伐种植皆不失时机,使山林不会光秃。面对祖先,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们的滥砍滥伐,不仅使森林日益减少,而且造成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大自然已经无情地惩罚了我们。

 

      荀子在2300年前――2200年前就有如此全面深刻的认识,这说明他不仅采众家之长而且博学、好思,站在众家的肩膀上查世事于毫微之中。

(原载《阅读与写作》)

 

  

陈思/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会沉默
后一篇:海之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