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仿制药:透皮贴剂药学研究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2020-12-20)
(2020-12-28 10:04:41)
标签:
化学仿制药透皮贴剂药学研究指导原则 |
分类: 注册法规 |
化学仿制药:透皮贴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透皮贴剂(Transdermal Patch)系指用于完整皮肤表面能 将药物输送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全身作用的贴剂。
透皮贴剂通过扩散而起作用,其释放速度受到药物浓度影响。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透皮贴剂化学仿制药。
透皮贴剂按照含有活性物质的支撑层的结构特点通常 可分为骨架型(Matrix Type)和储库型(Reservoir Type)。骨
架型贴剂通常由背衬层(Backing Membrane)、含有活性物质 的支撑层(Drug-in-Adhesive
Matrix)、黏合层(Contact Adhesive)、保护层(Release Liner)等组成。储库型贴剂通常
由含药液态或半固态凝胶用热封区域截留在背衬层和控释 材料之间制成【1,2,3】。 本指导原则仅为化学仿制药透皮贴剂的药学方面相关
研发研究工作提供参考,重点讨论透皮贴剂在药学方面的特 殊性问题,对其他药学一般性问题可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指导
原则执行。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目前对于该剂型 的观点和认识。在符合现行法规的要求下,可采用替代的研
究方法,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或与监管机构沟通。
二、透皮贴剂仿制药药学研究的整体思路与要求
研究者应当按照国家局发布的《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遴 2 选与确定程序》【4】选择参比制剂。仿制药的产品规格应当与
参比制剂相同,关键质量特性也应不低于参比制剂。 目前国内已上市透皮贴剂的规格有载药量、载药量/贴剂
面积、递送速率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在欧美国家目前通常以 递送速率,即递送量/释放时间(例如,**mg/天或**mg/h 或
**mg/24h)表示,该递送速率可源于 PK 数据或残留药物分 析数据。 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相比,载药量和贴剂面积可能有所不
同,但通常应具有相同或更高的贴剂面积活性(Patch Area Activity),且应确保在相同时间内递送的剂量相同,并应尽
可能减少贴剂中的药物残留【2】。
三、处方与制备工艺研究
(一)处方 应以透皮贴剂的关键质量属性及特性为指标,结合工艺 开发研究结果,必要时辅以体内研究,以考察处方工艺的合
理性。
(二)工艺
3.批量 注册批的生产规模应按照《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
的一般性要求》【5】的相关要求执行。
四、质量与特性研究
(一)一般要求
应对仿制药与参比制剂进行全面的质量对比研究,仿制 6 药质量应不低于参比制剂。
透皮贴剂的质量研究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6】: 性状、鉴别、含量、单位剂量均匀性、有关物质、剥离强度、
保护层剥离力、初黏力、持黏力、冷流、体外释放、原料药 析晶、包装完整性、残留溶剂、微生物限度(如适用)、透皮
促进剂含量/抗氧剂含量/含水量(如适用)等。对于控释膜型 透皮贴剂,应关注药品的倾泄风险。
应根据产品特点制订质量控制项目,除通用质量控制项 目(如性状、鉴别、含量、单位剂量均匀性、有关物质)外,
还应至少包括体外释放及黏附性相关的检查项。相关项目的 可接受标准应结合参比制剂测定结果,依据自制品临床代表
性批次质量研究数据与稳定性数据制定。 透皮贴剂的体外释放与粘附性能可能易受放大效应的
影响,建议采用商业化规模的样品对上述质量属性的控制策 略进行确认。
(二)特性质量研究
以下着重讨论透皮贴剂的特性质量研究。
体外释放试验(IVRT)是评估药物从透皮贴剂释放的速 率和程度,是质量研究及稳定性考察中的重要指标。体外释
放度可以载药量百分比表示,也可以(单位时间内)单位面 积的药物释放量表示。 7 透皮贴剂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主要有桨碟法和转筒法,
在中国药典、美国药典(USP)和欧洲药典(EP)中均有收 载。此外,美国药典(USP)还收载了往复支架法,日本药局
方(JP)收载了纵向扩散池法。 在建立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时,应对介质、pH 值、装置、
转速等测定装置和测定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最终选择区分 力适宜的测试条件,释放度方法需进行充分的方法学验证。
为了解产品的释放特性,通常应选取足够多的取样测试 点,以绘制完整的释放曲线(包括上升曲线及达到平台的阶
段)。前期取样点的时间间隔应较短,后期取样点时间间隔可 相对延长,直至 80%以上的药物释放或达到平台期(每 2 小 时取样 1
次,连续三个时间点药物释放无增加),整体考察时 间可视制剂释放时间长短而定,一般不宜短于药物作用时间。
在释放曲线研究的基础上,释放度取样点应选取初始、 中间和最终阶段每个阶段至少一个点,以载药量百分比表示
为例,在任何时间点所允许的释放变化量应不超过限度平均 值±10%,除非有临床批次证明其合理性。各点的释放度限度
平均值应基于自制品的临床批次、注册/申报批和商业批(如 有)数据的统计评估。放行和货架期的限度值应相同,除非 有临床批次证明其合理性。
仿制药应与参比制剂进行体外释放行为对比研究。
2.体外透皮【2,3】
透皮贴剂中药物的含量通常高于使用过程中的递送剂 量以达到临床有效给药率。由于活性成分的浓度可能接近于
其饱和极限,产品在贮存过程中存在药物结晶的风险,并对 产品的质量和疗效产生潜在不良作用。此外,给药后透皮贴
剂中残留的药物对患者、他人和环境都存在风险。 应对透皮贴剂的药物残留特性进行研究,并在临床阶段
对残留量进行实际研究,而不应仅根据理论计算或文献数据 评估。仿制药的药物残留量不应超过参比制剂,否则应对其
合理性进行说明。
应确认原料药的热力学稳定性,评估生产和储存过程中 析晶、沉淀或成盐的风险,以及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析晶研
究可选用显微镜和光度法,以及 DSC、XRD 等分析手段。
黏合剂可能包含残留的单体、引发剂副产物、醛等。应 评估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对于任何具有毒理学意义的杂质 10
应制定控制策略。
稳定性考察用样品应符合《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 的一般性要求》【5】。 稳定性考察指标除应包括常规的质量属性如性状、有关
物质、微生物限度、含量等之外,还应包括透皮贴剂的特性 指标如体外释放、体外透皮和体外黏附性能等。此外还应对
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其它因素进行考察,如原辅料挥发或迁 移引起的处方变化,原料药析晶或热力学活性的其它变化,
辅料性质的变化。研究者应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在关键 时间点开展相关检查。
贴剂面积活性(Patch Area Activity):以%/cm²表示,衡量
透皮贴剂向体内递送药物的内在能力,可作为其热力学活性 的替代指标。该指标通过建立透皮贴剂两个主要性能参数贴
剂面积和载药量的相关性,使之作为判断仿制药处方工艺是 否合适的间接手段。 示例:透皮贴剂规格 25μg/h,作用时间 72 h,面积
15cm2, 载药量 4.8 mg: 72 h×25μg/h = 1.8 mg;1.8 mg 为载药量 4.8 mg 的 37.5%;
37.5% / 15 cm²=2.5%/cm²(贴剂面积活性)。
剥离强度(Peel Adhesion):透皮贴剂与皮肤的剥离抵抗 力。
初黏力(Tack):透皮贴剂黏性表面与皮肤在轻微压力接 12 触时对皮肤的黏附力,即轻微压力接触情况下产生的剥离抵
抗力。
七、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2020 年版四部,通则 0121 贴剂。
2. EMA: Guideline on quality of transdermal patches. October
2014
3. FDA: Transdermal and Topical Delivery Systems-Product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Considerations. November
2019
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化学仿制药参比 制剂遴选与确定程序》(2019 年 11
月)
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化学仿制药注册 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2018 年 11
月)
6. 美 国 药 典 ( USP42 ): 通 则 <3>TOPICAL AND 13 TRANSDERMAL
DRUG PRODUCTS—PRODUCT QUALITY TESTS。
10.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化学药物口服 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 年 9
月)
11. 中国药典 2020 年版四部:通则 0952 黏附力测定法
12. FDA: Assessing Adhesion With Transdermal and Topical
Delivery Systems for ANDAs Guidance for Industry. October
2018
13. FDA: Residual Drug in Transdermal and Rel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Guidance for Industry. August
2011
14. 中国药典 2020 年版四部:通则 0981 结晶性检查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