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药企为何不敢创新

(2012-01-30 18:05:12)
标签:

转载

分类: 体会心得
新药研发难,药品注册难,这已成为近年来业界的共识,其实,研发也好,注册也罢,主要指挥棒是市场的“游戏规则”:由招标采购的独家规格规定引发企业申请增加规格热、由包装不同价格不同引起全国输液厂都要上马“塑瓶软袋”.....结果,累了企业,更累了CDE和药监局。博主的观点我很赞同,创新需要动力!需要环境!不应该只是空喊口号!

            中国药企为何不敢创新

    创新是医药行业永恒的竞争力,跨国制药企业每年会拿出销售额的10%~45%用于新药研究,但我国的医药企业每年只能拿出销售额的1%左右,研发投入占销售额6%的企业凤毛麟角。为什么中国制药企业明知创新的重要性,却舍不得掏钱用于研发呢?一方面在于企业意识不够、魄力不足,但也不可否认,一些政策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 

  无力创新  企业利润低

  虽然投入巨大,一些企业还是看到了创新的价值,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但是,政策因素无形中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比如药价下调过于频繁,招标价格过低;新药审批难以把握,创新风险大;医保目录一般不接收高价新药,限制了产品的推广使用等。

  据中国医药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6月,医药产业实现产值7146亿元,同比增长27.9%,利润比去年全年增速回落7.1%,利润率约为8.8%,销售增长和利润增幅下降严重不匹配。2011年1月~5月全行业获利比去年同期减少42.5亿元。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后,我国的新药研究成本大大提高,Ⅰ类新药的研究需要大约8年~12年的时间,研究经费需要1亿~3亿元人民币。此外,新药上市后,在市场上的学术推广中,让医生接受一个全新的药物,大约需要5000万~1亿元人民币。Ⅰ类新药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需要做4期临床研究,大约需要2年~3年的时间,需要经费大约也要5000万~1亿元人民币。如此算来,在中国成功开发一个创新药,需要投资2亿~5亿元人民币。

  药品的价格是制药企业牵动着企业最敏感的神经,但恰恰是这一点,企业无力把握。目前,我国药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缺乏科学的机制,何时调价、调多少对企业都是未知的,不知哪天降价就会突然来临。

  为尽快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价格主管部门在舆论影响下,不考虑生产成本上涨的因素,将价格一降再降,把药品有限的利润挤压殆尽,甚至最高零售价都低于合格产品的成本。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暴涨数倍甚至数十倍,太子参从每公斤50元涨到500元,三七从每公斤六七十元涨到六七百元。根据中国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此外,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和人工成本也都在不断上涨。成本增加而价格下降,这完全不符合经济学的规律,企业哪还有余财用于创新?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注射用头孢曲松,它是GMP要求在百级无菌的状态下生产的粉针剂。以前罗氏公司生产的头孢曲松一个胶塞成本是0.7元,而现在湖南竟然有企业以每支0.8元中标,其中不要说装药,就是装空气也不仅是这个价!而且药品的价格如果只按原材料的成本定价,创新型企业何时才能收回研发成本?企业再创新的积极性如何维护?

  不信创新  医生不接受

  新药推广之难相信很多创新型企业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然而观念的转变比政策的调整更难。多、小、散、乱已经成了中国制药企业标签化的形容词,医生的用药理念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中国药品销售排名前10位的没有一个是Ⅰ类新药。很多大医院的医生,特别是肿瘤科医生,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他们更愿意相信外资企业的药。我们在交流中发现,国内有的企业研究出了Ⅰ类新药,医生们会质疑:“国外都没有研究出来,中国怎么可能研究出效果优于现有药品的新药?”“即便真是Ⅰ类新药,也难保安全和有效。”面对这样的质疑,企业只能无奈接受,因为这并不是一家企业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

  对于有志于创新的企业来说,往往不满足于高回扣的推广方式,更期待医生对于产品的认同。但是在医生的心目中往往只有两种推广方式,一种是外资企业的学术推广,一种是国内企业的高额回扣推广。而国内企业的学术推广就成了奇怪的“杂交体”,当与医生的心理预期不同时,他们会本能地抗拒和排斥国内企业的学术推广。

  不敢创新  医保进不去

  政策的不确定性不仅表现在价格方面,新药审批和医保政策的制定同样没有考虑到创新型企业的需求。分析近几年我国的新药审批,中药注射液全军覆没,国外没有批准的新药,中国也几乎不批。这样的状况下,有几个企业还敢涉足Ⅰ类新药研发?

  在2000年以前,新药获得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后,就算研究成功。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逐渐实行全民医保,国家医改办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参保人数增加到12.8亿人,覆盖了90%以上的城乡居民,药品是否进入医保目录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意义深远。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患者的药品费用将由医疗保险基金分担,销量将大幅提高,但是如果药品没有进入医保目录,临床使用将受到很大限制。

  统计数据表明,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年销量能提高2倍~4倍。而且医保药品能直接进入各省的省级药品招标目录参与招标。因此,现在药品获得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还不算成功,只有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才算成功。我国的医保还是以基本的保障为原则,因此无法承受价格相对较高的新药,致使保障和创新之间存在着矛盾。

  我国第一次调整医保目录是在2000年,此后在2004年和2009年又进行了两次调整,在几次的医保目录调整过程中,基本都没有将新药调入医保目录,特别是一些价格偏高的新药,更难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而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新药出来后大约1年即可进入医保目录,因此企业在新药研发时,基于对市场的明确预测,可以大胆投入。

  主动创新  企业需动力

  目前,科技部加大了对新药研发的投入,“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也有成果出现,说明国家投入已经增加。但分析外资企业的新药研发,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研发动力更强,成果更加适合于市场,适合于临床。从这点上来说,企业主动创新的动力仍需激发。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需要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而这一转变需要有良好的医药政策机制,构建一个国家各职能部门责权清晰,建立药监、医疗、医保、物价四位一体的医药政策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不仅要实现“保基本”,还要鼓励创新,特别是民族产业的创新。

  只有建立四位一体的医药政策管理和决策体系,改变目前医药领域还延续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建立灵活高效的医药市场经济模式,药品销售有合理的利润,企业才有发展后劲。同时让企业看到创新的希望,医药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和其他行业才能自觉参与到医药领域的创新中来。

  此外,舆论环境也需改善,要正确对待药价问题。药品是特殊商品,在我国目前的医药卫生体制下,药品的销售和流通有着特殊的方式,药品定价不能只看生产成本,还要考虑销售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研发成本。医药产业是国家应该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药品研发永无止境,因此绝不能满足于现有药物,更不能依赖外资企业的研发。为国内企业的新药研发和产业升级积累资本、创造条件已刻不容缓。 
                       此篇文章已于12月6日发表在《健康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