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来读去还是曾国藩015——养亲以得欢心为本
| 分类: 读书笔记 |
http://s15/mw690/001j591Rgy72hN3zZKu6e&690
读来读去还是曾国藩015——养亲以得欢心为本
文/罗日荣
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用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时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则听此语否?
科名之气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
——《曾文正公家书全集.卷一
30页》
晚清名臣曾国藩不仅是一位理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孝子。曾国藩在家训中曾说:“养亲以得欢心为本。”
曾国藩的这句话道出了孝顺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晚辈尽可能让长辈从心里高兴,如此,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孝顺。孔子谈到孝顺,也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曾国藩是个孝子,其父亲曾麟书也是个孝子,曾国藩曾说他的父亲竹亭公在教育晚辈时,专门注重一个“孝”字。曾麟书少壮时敬长辈,晚年时爱长辈,都是出于至诚。至诚,就是用心敬孝。
说到孝顺,有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故事:大约在北宋时期,一个外地官员进京拜会已经做了宰相的恩师,这位官员在客厅里等了很久,也未见恩师出来接见,他只好坐在客厅里继续等待,只听见内堂里传来美妙戏文的唱腔。这位官员觉得好奇,反正闲来无事,想看看到底是哪位名角在献艺,于是细窥之,原来在内堂中涂着花脸,穿着戏服的人,正是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宰相大人。等宰相出来,看到自己学生一脸惊讶的样子,宰相笑着说:“可能在圣上和众官员眼里,我是鲜花一朵。可在家里,我甘愿做绿叶一枝。八十多岁的老母,就坐在对面,她喜欢看我表演,我能把她心里的蜜唱出来。做人,不能仅仅喜欢耀目的风华,而且要乐意当一个素雅小卒。”
堂堂一个宰相,为博母亲开心一笑,放下高位之躯,尽展孝子之爱,足见孝顺父母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北宋时期的陈省华有三个儿子,两个状元一个进士,老大陈尧叟官至枢密使,老二陈尧佐官至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老三陈尧咨官至右谏议大夫、节度使。尽管都是朝廷重臣、皇帝身边的红人,但是他们都是孝子。老陈家家规很严,为了让老两口高兴,每次有人来陈府,这三个高官儿子只能站立左右,一个个端茶倒水,毕恭毕敬。老两口笑得乐开了花,但却害得那些来访的客人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宋史》说:“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
孝顺长辈乃天经地义,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一个草根,侍奉长辈,让长辈开心快乐是应该的。因为对老人而言,他们不需要多少物质享受,他们更希望的就是晚辈能够在精神上给予照料。“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应该成为每一个子女的追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