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换位思考
(2015-04-08 11:32:13)
标签:
换位思考学生教师师生问题学生 |
分类: 转载网络 |
■沭阳县刘集中心小学 高崇娥
在美国教育题材影片《危险游戏》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女教师因学生打架一事前去家访,在面对学生家长时,她却一反常态,化贬为扬,对这名学生的做法表示认同,认为“为尊严而打架没什么大不了”,并表示自己也有责任。这一“险招”让她赢得了这名学生的信任。之后,通过不懈的心灵沟通,“问题学生”回归了平心静气的学习状态,故事最终圆满落幕。这一故事引发了人们诸多的思考。不少教师将此作为引导“问题学生”的经典案例之一,他们认为,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换位教育”的方法十分重要。
什么是“换位教育”?笔者认为,换位教育就是以师生平等为平台,通过多种角色交换的形式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简单地说,它首先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和分析事情。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分析事情的经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设身处地”含有“同感”“移情”的意义,换位教育是在运用“同感”“移情”的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态度处理“育人”的问题。
尊重是换位教育的前提。换位教育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决不能“高高在上”。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随时从学生角度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假如我是学生会怎样”,以求少苛求、多宽容,少埋怨、多理解,少指责、多尊重,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教师要进行换位教育,首先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听学生说,尽量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其次,要善意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再者,宽容学生的冲撞和反叛,让学生把话说完;此外,还要激发学生的人格潜能,塑造健康心理空间。换位教育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非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或者简单的假设来说教,只有将换位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扎根在教师的心里,贯穿于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形成管理上的良性循环。这里的换位思考不单指师生间的换位思考,还包括家长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换位思考。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师生良好沟通的第一步,是师生间无话不说的“心桥”。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换位教育颇受学生喜欢,效果也较明显。只要教育工作者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感同身受地体验学生的状态,想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心与心的沟通,那么,换位教育也能让学生的“错误”生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