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童话,阅读经典——“六一”的怀念

标签:
童话儿童文学浙江师范大学杂谈 |
分类: 馨香一两瓣 |
图一: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所在地——红楼
5月27日傍晚,在家DIY自拍的“孕妇写真”,忽然接到来自金华的电话。
却原来,是大学时代的导师,告诉我在校期间在老师召集下大家合力参与编写的一本经典童话缩写本出版了,要给我寄样书。
恍恍然,忆起我的大学时光。至今仍然很庆幸,大三开始,选择了儿童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之所以打引号,因之对我而言,充其量只能算作喜爱,理论研究的门道却是一点都不擅长),很庆幸遇到很好的老师、导师,至今还记得当时年近退休的黄云生教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带领大家徜徉在美好的童话世界,十足童心未泯的“老顽童”形象(先生已仙逝,得知消息的时候,不敢相信,当年儿童文学创作课的作业先生还单独找我一对一分析探讨,对于我的考研也颇为关心……像小王子一样化为星星的先生,现在应该仍是快乐的吧);
图二:儿童文学研究院藏书
感谢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导师方卫平教授,先生的学养丰厚,擅长严谨的理论治学,但讲课深入浅出、活泼生动,犹记得先生当年在课堂上讲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煮肉的情形。偶不是先生的得意弟子,理论水平较弱,英语能力较逊(很羡慕大学时代就一直跟着先生的学姐),作出来的毕业论文也“散文式”写法,但在先生的引导下有那样一段时光让我静静徜徉在儿童文学的浩瀚海洋,如发现新大陆似地一本接一本阅读经典童话作品,让我的大学时光不至于浑浑而逝,让我在毕业工作后仍葆有一方小小的美好的心灵家园,是我永久的财富。在先生的指导下,毕业论文于毕业后发表在先生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化》第二辑,参与编写了《你有这些经典印象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4月,很小的一本……)、《给中国孩子的100个世界经典童话》(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1月)等书,这于我而言,也是自娱自乐的小收获。
虽然我的母校——浙江师范大学在中国的高校中并不出众,即使在浙江,因为地域的限制,发展也带来了瓶颈,但无可否认的,儿童文学学科研究是师大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被国内外同行公认为“儿童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2006年10月2日儿童文化研究院揭牌典礼作为师大建校五十周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于红楼前举行。图为老校长儿童文学作家蒋风教授(左)、和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右)为儿童文学研究院揭牌。1978年蒋先生在浙江师院首创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机构,1979年开始招收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了大批儿童文学的专家学者,可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我入学的时候,老校长早已退休,不过大学时代曾为先生整理过名片信息,去过先生家几次,平易近人、非常亲切。
图为小朋友们和蒋风教授(右)、任溶溶老先生(左,著名作家、翻译家)亲切交谈。
研究院的理论成果之一。最右边的是我所说的方老师,现任儿童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2006年校庆之时带LG去师大,当时还不知儿童文学研究院已搬到红楼,只是说到学校西区寻觅一下学生时代的痕迹,没想到在红楼就正巧遇到了方老师,还顺便进去里面参观了下。
有幸参与编写的这本书,是对经典原著的缩写本,其中偶缩写的是日本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园》、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英国詹姆斯·巴里的《彼得·潘》、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法国夏尔·贝洛的《灰姑娘》、圣·埃克索佩利的《小王子》,丹麦安徒生的《小伊达的花》、《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丑小鸭》、《海的女儿》,奥地利费力克斯·萨尔登的《小鹿斑比》、克里斯蒂娜·涅斯玲格的《黄瓜国王》。书中最喜欢的作品是《狐狸的窗户》、《彼得·潘》、《小王子》、《海的女儿》、《夏洛特的网》,大家可以在缩写的基础上找来原著进行欣赏。
2010年的“六一”马上到了,愿孩子们节日快乐,希望家长们也陪孩子们一起阅读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