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颜色

标签:
天堂的颜色儿童影片马基德·马基迪影评 |
分类: 馨香一两瓣 |
《天堂的颜色》(1999),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作品,继《天堂的孩子》(《小鞋子》,1997)之外另一部以孩子为主题的儿童影片。
盲童墨曼的故事。
墨曼看不见这个世界。他在盲人学校里用功读书,他在放假前一遍遍整理给奶奶和妹妹们的礼物,他焦虑地等待父亲来接他回家。
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也许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
墨曼听到这样丰富的声音,用自己的手指和心灵感受世界。他很棒。在等待父亲的时候循声意识到小鸟从鸟巢掉落,赶走可能会吃掉小鸟的大猫,带着小鸟爬上树并把它送回妈妈的怀抱。
即使看不见,盲人也可以做很多事,只是很多人不这么认为。包括墨曼的父亲。镜头里的父亲有一半脸常常是阴暗的,丧妻,抚养两个女儿和一个眼瞎的儿子,生活拮据。甚至一开始就不愿意带儿子回家。当墨曼走向父亲,触摸到他的手指,流着泪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眼睛潮潮的。
无奈中父亲还是带着墨曼回到了老家。
回家的那段时光自然而美好。
回家的车上一车人昏昏欲睡,而墨曼把手伸出窗外用心感受,他把手张开又突然合拢,他说我在抓风。他在溪水边呢喃自语,流水淙淙从指间划过。林间各种各样鸟声清脆。自然这样美好。即使看不到,但是仍然可以用手指感受到。
家乡田野的色彩是这样的鲜艳和夺目,也许因为墨曼看不到,导演更强化了美好的色彩,森林里是深深浅浅的绿,漫山遍野是随风摇曳的斑斓的花朵,还有那金黄色丰收的麦田。墨曼用手指感受妹妹的成长。孩子们手拉手奔着去找奶奶。善良、乐观的老人,她是这个世界上理解、珍爱墨曼的亲人。墨曼偷偷躲在树后,等奶奶走近时跳出来说:美丽的奶奶,我在这里。墨曼把美丽的发夹送给奶奶,送妹妹瓶盖做的项链、梳子和美丽的卡片。温馨的画面,内心涌起淡淡的忧伤。素朴的情感,真挚动人。舒缓的音乐声中,墨曼手指抚过麦穗,抚过树叶,抚过禾苗,他用手看这个世界。
影片的后半部不是那样喜欢。父亲为了再婚欲摆脱墨曼这个他认为的累赘,乘奶奶去集市卖鸡蛋把墨曼带走偷偷送到一位盲人木匠那里学徒。父亲看不到这个儿子其实拥有能正常生活的能力。而奶奶,深信她的孙子可以。
盲木匠手把手教墨曼熟悉木料的材质,墨曼的热泪却滴落在他手臂上,孩子边抽泣边说:“我们的老师说上帝更爱盲人,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如果上帝真的爱我们的话,就不会让我们成为瞎子了,让我们看不见他。老师说上帝无处不在,你可以感觉到他,你可以通过你的手指来感受到他。现在我四处寻找上帝直到我的手可以感觉到他,然后告诉他我心中所有的秘密……”其实,上帝本就是这样不公平。
奶奶为找墨曼在大雨中出走。染病身亡。临走前的奶奶,眼神明亮,微笑安详,她似乎看到心爱的孙子站在眼前。父亲的婚事告吹。父亲从木匠处把墨曼带回。
连日大雨,溪水成了激流,森林中的小桥倒塌,墨曼坠入漩涡。父亲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激流冲走,他犹豫,也许这是一个彻底解脱的机会。但终于还是扑入水中一路呼叫着去救自己的儿子。影片的最后,被冲到岸上的父亲抱着儿子的身体,在海鸥的悲歌中放声大哭,而墨曼的手指,轻轻地坚定地动了起来,那一霎那,他一定看到了最美好的颜色,而父亲,也一样。
导演所说的依然是生活的困境和艰辛,困难中的隐忍和坚毅,人性的素朴与回归。一如《天堂的孩子》。
(再年轻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从那么小的婴儿成长到足够独立,没有死亡没有残疾,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而有些人,可能生来就缺失某样正常人理所当然拥有的。还记得有一次给一个孤儿院捐款捐物,快离开的时候,老师带着一队孩子向我们走来,大概是孩子们已经被训练有素,看到我们就开始一路叫着谢谢。于他们而言,这是习惯,在说谢谢的时候他们是开心的自然的。有一个经过我的小孩,满头白发,在孩群中开心地笑着。突然地,眼泪就不禁落下。一直还记得那样的时刻,不能自已地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