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瑞安:“微博武侠”只是故剑重逢

标签:
杂谈 |
温瑞安:“微博武侠”只是故剑重逢
温瑞安,武侠小说作家。1981年抵香港发展,1990年转至中国大陆。代表作有《惊艳一枪》《布衣神相》《四大名捕》等,被多家电视公司多次改编。
都市时报:你曾是一位诗人,改行写“武侠”,“诗剑合一”的体验很愉快吗?如今,内地的写作者大都是理科生出身,没有了小说中的诗意,你怎么看?
温巨侠:我向来主张“诗处不是诗处来”。把文章写得很美就是诗吗?把一块平凡的石头画出大自然的韵味来,把几片竹叶画出风动到心动的情味来,把一个人割裂了变形了但能绘出她的情感来,都是好画,都是美,都是诗,不一定要画艳花画美女。诗人应该体验生活化为诗,而不再是风花雪月。我赞仝诗剑可以合一,像胡金铨的电影作品就是佳例。暴力可以升华为美学,像张彻电影作品便如是。我自己看杂书,尤其比较倾向理性的书籍,包括经济、历史、政论、天文、哲学、时事、娱乐性文章、精神分析甚至娱乐圈的八卦新闻,只怕还多于正统文学,在这一角度而言,就无所谓本科,而且切忌咬文嚼字,装模作样,附庸风雅。而且,我认为内地写作人的底气和地气都很丰厚,一般而言,文学运用技巧也比我们当时所处的大环境来得优美、纯熟,小说不是诗,但可以很有诗意,内地写作人有这个强势,问题在于是否擅加利用。
都市时报:武侠精神在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少体现,佛山“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哪一天武侠小说没了,武侠精神也会消失?
温巨侠:“小悦悦”事件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而且发人深省的特例,那是社会风气和普遍良知泯灭造成的悲剧。我们在为那“十八铜人”感觉到羞耻的同时,也应该扪心自问:要是自己当时路过,会不会做得比他们更像人类。这种事不仅在中国发生,在世界上哪儿都会出现,只不过,由于我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去了,但文化和责任道德却往下沉沦,所以分外令人心酸。由于我常在现实中里跟各路朋友生活交游一起,很多人虽然人微言不重,但依然在能力范围内作了侠行,我觉得武侠小说有没有存在,都不会影响侠义精神。武侠小说的存活,在于有没有人喜欢看,有没有把作品写好。可是,武侠精神,早在武侠小说出现之前千百年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还盛极多时,不必把武侠小说的功能夸大了。我见过有人很爱读武侠小说,也很侠义精神,但也有的人是武侠小说超级粉丝,本身所作所为,却不仁不义。
温巨侠:没有见解,但有期待。小椴、凤歌、沧月、步非烟都是已臻一流武侠小说作家之列,而且我觉得还有内地大批新锐武侠作家,各有创意,都可以予厚望。
温巨侠:“大武侠”是一种有理想的信念,也是一种态度上的“有容”,我支持郑保纯的提倡。我一向不主张武侠小说囿限在故步自封的小圈子里。平江不肖生、郑证因、宫白羽、还珠楼主、卧龙生和诸葛青云、陈青云的武侠小说本就兼容并蓄,硬把奇幻、玄幻,甚至是侦探、言情、穿越、盗墓、惊慓、冒险等元素推拒于侠城之外,那只是划地自封而已。不过,兼容是彼此、相对的。奇幻、穿越等类型也一样可以认为他们包容了武侠,那又有何不可?我写武侠创作的时候,基本上就不考虑只逗留在纯武侠,我甚至怀疑,根本就不需要有纯武侠。我看“三国”,会把它只当历史读吗?不,你当它是权谋就是兵书,你当它写人性那就是心理学,你当它写因果循环就是哲学的演釋。
温巨侠:拍武侠电影,首先不要一出发一开机就自以为大可颠覆、恶搞、超越武侠,人家武侠电影几十年了,式微了多少次了,一样能复甦过来,一样能大败跌倒之后又大红大火,一定有些经典可以借鉴学习。最好多懂一些什么是武,什么是侠,找个认真一点有基础一些的编剧,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天才”,只懂抄袭、模仿,拆碎了不懂重建。个个人都自以为创意,结果强要观众认可,把自己作品搞个千疮百孔。武侠电影不是漂亮的镜头和精采的打斗就可以向观众交差的。
温巨侠:微武侠是真正的武侠小说的饭前菜,或饭后酒,或者粤式茶楼的点心。煮得美味,一样好吃,一样能饱。但不能光吃这个,不吃主食,你能不能只吃营养保健药物而不吃饭?诗经、元曲、世说新语有的是精采极短篇,这传统可不是从“微博武侠”开始的。我在1986年,已在报刊上写了几年微专栏“森林之火”等文,这对我而言,只是故剑重逢。
原刊于云南都市时报2012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