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贴些旧的足球杂感上来,97-98年在体育沙龙写的贴子可惜在哪都找不到了,当初自己也没当事,都没保存.
很多事情都在不断变化中.昨天的东西今天看来,会有不少疑问,但在当时却可能是正确的.被反对是无所谓的,有贝利的大嘴给盯着.重要的是,球迷包括中国足球媒体这个群体,是乐于胡说八道的,我就是其中一员.
2000年3月11日:
中日足球差异的一点感想--悉尼球探
战术上我非常推崇日本队。个人认为强调中场和整体传接的风格最适合东亚人,以日本人亚洲中下游的身体条件和亚洲中游的个人技术打到现在这个地位,足以说明路子是对的。
国内普遍是这个说法,即我们身高速度占优,但技术和意识不如日本。不十分准确,我始终认为个 人技术和整体技术是不一样的。日本人的个人技术其实普遍不如我们,日本队那些人搁在中国队,能打主力的三四个罢了。即便是中田和名波浩,球性也不比我们的一流球员强。相反,我们的整体技战术水平比人家差一截,这不是简单一句“日本人意识好”的问题。这种优势是长年在稳定统一的正确指导思想下练出来的。就象荷兰人,论球性不要说巴西阿根廷,就是连法国西班牙也不如。但他们的整体技战术意识堪称世界最佳,体现在球场上就是传接行云流水,整体控球极佳。我想日本人的进步与那个荷兰教练关系最大,他们的风格最贴近荷兰,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巴西。
反观中国足球,自高丰文以后走上一条不归路,现在想改都难。可看球时,最常出现的感慨就是中国球员别黏别玩,来长的高的,这是我们的优势,要扬长避短。多么无奈和矛盾的心情,事实上中国男足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简单粗糙的体能化风格,身高和速度是我们仅有的武器。你能怪国奥队不会打短传吗?国奥队要真是打渗透打配合,输韩国只会更快。怪霍顿?高丰文才是“原凶”。从那届国足开始,高中锋成了各甲级队的必备常规武器,硬朗和体力较枉过正地压倒了技术和意识。
不少人还对唯一的那次奥运出线津津乐道,持这种观点的人还常常以外行看热闹他们看门道自居,什么那才是实用,那才是战斗力,成绩说明一切。我不懂,那次出线真值得炫耀?就日本一个对手,当时还在各个方面比我们差一截,换谁当教练输了都该打屁股。
我不否认高的指导思想使球队在战斗作风和顽强精神上得到了一些,但失去的呢?特别是对之后中国足球整体风格造成的深远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令人心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