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房价仍然在涨,与此同时,多种迹象显示,房地产市场可能已经迎来调控政策拐点。
2月25日媒体报道,国务院近日召开会议听取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情况的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曾培炎指出,要继续贯彻国务院2005年26号文件和2006年37号文件部署,进一步落实调控措施,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怎样“加强与改善”房市调控呢?曾培炎提出了四点,其中第一点是,加大住房供应力度。
我当时曾就此评论:把增加住房供给作为房市调控政策的第一选项,强调通过增加住房供给改变住房市场供需关系,从而收到“稳定住房价格”的效用,至少在去年以来的房市调控中,这还是第一次。我并称之为房市调控“猪年新政”。现在看来,这“猪年新政”正在陆续被赋予更多的新内容。
据报道,3月29日,在“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发展态势报告会”上,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沈建忠认为,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长幅度已经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表明去年宏观调控的经济目标已经完成,但房价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解决。他解释说,去年房市调控以来,在保持低于投资增幅的前提下,去年住宅投资占整个房地产投资的71.2%,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普通住宅投资所占住房投资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52.6%,上升到了去年底的59.5%;经济适用房的投资规模扭转了过去逐年下降态势,去年经济适用房投资同比增长32.7%;去年全国廉租房制度建设进展较快,全国657个城市里面有500多个城市已经建立了这个制度,80%地级以上城市完成了廉租房建设计划。此外,去年的住宅建设在户型结构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扭转了片面追求大户型的态势。从去年6月份“国六条”开始执行到年底,9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的增幅在30%左右,而中小户型的增幅达到了34%。
估计很多人都会怀疑:在房价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是否能够说房市调控的“经济目标已经完成”?房价难道不是房市调控的“经济目标”之一,甚至是最主要的经济目标?现在看来,至少那个笼统的房价数据——屡被舆论拿来说事的平均房价——可能已经不是房市调控的主要目标。
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场合,沈建忠还说,目前,房价涨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问题与调控措施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体制因素制约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积极性、住房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等相关。他建议加强房价监测和分类指导,建立一个分区域的、分类别的房价统计系统。
我不相信沈建忠此番表述的观点只是他个人的观点,我也不相信他所谓的“建议”只是建议。道理很简单:“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发展态势报告会”邀请他与会,看重的当然是他“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这个身份。所以,他的观点乃至所谓的“建议”,寓意的可能正是房市调控政策正在走过拐点以及之后的新走向。
我相信,“加强房价监测和分类指导,建立一个分区域的、分类别的房价统计系统”,真正的意图在于,淡化平均房价的指标意义,突出90平米以下中小户型的房价数据,为房市调控的后续政策提供新的、更贴近实际的参照系统。
我据此揣测,大户型乃至别墅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已经不重要,房市调控政策更为关注的是,中小户型住房是民生必需品。我进一步判断,对于购房人来说,在房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买到相对便宜的更好的中小户型住房是可以期待的——这是政府的努力方向;至于大户型乃至别墅的价格,那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这应该是房市调控政策走过拐点之后的明确去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