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同事刘很得意的告诉我,她在朝阳北路买的“阿曼公寓”涨钱了,三月底买的,才过了一个月,就由每平米5200元涨到了7200,三十天不到居然每平米就涨了2000元,这个涨法是自1994年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商品化以来的头一次。要知道“阿曼公寓”目前刚打了桩子,要等到明年十月才能住人。听到房子涨价的消息,同事刘感觉自己很精明,就冲现在这样的涨法,等到明年成了现房,那这房不得冲破每平米15000元大关,这样一算,130平米的房,转手一卖不得干赚七八十万。同事刘陷入“蛋生鸡、鸡生蛋”的沉思中,不亦乐乎。
一直觉得北京的“房事”不正常。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商品房与去年相比,涨幅高达17.3%,,首次超过了上海。都说“买涨不买落”。一想到这房价还得涨,不少人趁着五一长假买看房买房的不在少数,那天看电视新闻,发现不少楼盘项目里人满为患,那架势如同买白菜,而非几十万的房子。为了让这些买房人尽快掏银子,售楼小姐放出话来,说现在的房子都整栋整栋的卖光了,现在没剩几套,倘若不马上定,就很可能没了。朋友茜的父母就上了这个当,本来打算买八九十平米的房,可经不住售楼小姐这般忽悠,竟然花了两万元定下一套160平米的房,两老人回家有些后悔,想退房,可一想想房价还要涨,就忍了下来,一下老两口背上了近一百万的银行按揭,由于北京有规定,超过六十岁,就不能办理房贷。结果这些债务一下落在了朋友茜的身上,让她叫苦不迭。
北京房事这种不正常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除了表示要控制涨幅,加大推动二手房市场外,还要对现在各个楼盘进行审核并建立公示制度,也就是说那个开放商卖了那套房都要在建委网站公示。
正是有了这样制度,才让北京房事真相大白。据北京市建委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北京市可售的期房项目共计1512个,其中未售住宅109106套,面积为1541.39万平方米;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现房销售项目855个,其中未签约住宅17815套,面积为289.14万平方米。两者相加待售房面积达到1830万平方米,占全部可售房面积的60%。 令普通买房人大惑不解:不是一直在说房子不多么,怎么一下子冒出“12.7万套住宅没卖”呢?
其实不怪,有媒体解释了:部分开发商在制造“虚假繁荣”骗买房者赶紧购买,一些开发商又故意囤积房屋酝酿涨价。一句话,有人在囤积居奇,制造“房荒”,从中渔利。
买房是很多人一辈子的梦想,为买房90%的人家要从银行贷款,为还贷,节衣缩食就是为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就这点梦想也被开发商给“算计”了,穷人真命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