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北京

(2006-01-03 15:08:43)
 
 
     这些日子得空,在北京满大街地转,看着人来人往的北京城,竟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尤其是在午后阳光的伴随下,坐着公交车穿行在德胜门、鼓楼一带,看到那里灰色而狭窄、凌乱的胡同里,时不时充满着浓郁的市井气息,让人想停下脚步,深呼吸一口气,放松心情。
   在我看来,二环以里的城区多半居住着老北京,他们仿佛与我们生活在两重世界里。在这里,时间似乎已经停止了,几位大爷和几个中年男人不顾北京冬天的冷风,站在树下一个棋盘旁,津津有味地下着棋,那精神头旁人没法比;男人如此,女人则多半跟街坊四邻呆在一起,不忙着出门上班,而是互相打打招呼,说张家长李家短。老人们见面简单的一句“吃了吗您那”,就立马把感情拉近了一大截。
   北京人很热情,你要是路不熟,向他打听道,能得到的回答不说,还耐心的出奇,那股劲恨不的送你到地方才好。北京人喜欢聊大天。就连个扫大街的,也常常借着自个儿住在首都、天子脚下,能绘声绘色地向你讲述今天中央各大领导的逸事,甚至连中南海里的人和事,也都能说的跟真的是。也是,没准那条胡同里就住着某位领导。领导也是人啊,总得出门、上厕所吧,总有个街坊四邻吧,就这样,家里那点事儿不大功夫就被传遍了。
   北京人说话喜欢玩虚的。见面常就跟你说:那天到家来玩。千万别拿这话当真。1996年,我刚到北京时,就一位大学老师曾对我说:星期天你休息也没事,就到我家来玩吧。我这个死心眼还当真了。到一个周六的日子,买了一箱水果,坐了公交车到老师家玩,没成想,老师打开门看到是我时,很是吃惊,惊的那下巴都快掉了下来。等我进屋后,老师讪讪地说:在北京,到人家,是要提前打招呼的。当时,我反应很快,立即说道:不是您让我周六休息的时候来玩的吗!后来我又接触到几个北京人又经历过几件事,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北京人说话也就那么一说,千万别当真,否则年都过错了。
   甭管怎么着,在北京近十年,还是让我交到了几个北京的朋友,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都不算是真正的北京人。在我的采访印象中,东城、西城的人比较讲究派,做什么事喜欢拿着劲儿。而崇文、宣武的人,过去都是在京城做苦役和小买卖的,说起来话来很糙。按我的话讲,就跟卖菜公交车卖票的人一样讲话。现在买菜的已经被外地人代替了,要想听正宗的,那只能到新世界、前门大栅栏一带去听了。
   记得刚到北京的时候,一出门就觉得晕,北京太大了。那时我从人大坐公交车去了一趟北广,倒了三次车不说,光去就花了三小时。当时我心想,北广名气也算大,怎么学校给安在了北京农村。后来,就是每天采访,才真正认识了北京。最喜欢去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琉璃厂,那些地方经常有些新鲜玩意让人大开眼界,而后海也是我和伟哥经常光顾的地方,最喜欢“孔已己”的油炸臭豆腐、醉虾、东坡肉,喜欢夏日里做在它的庭院里,边吃边喝着陈年花雕,酒足饭饱之后,再租条船荡漾在后海的湖面上。每次从银锭桥下穿过,都能让我想起何勇唱的“钟鼓楼”,“我的家就住在二环边上---”想不起歌词了,反正里面提到了银锭桥。在银锭桥的两边有很多的酒吧,但在2002年前,那里的酒吧很少有顾客光顾,而自从03年非典之后,才密密麻麻地修建了不少的酒吧,程度多到见缝擦针的地步。
   说到非典,还的感谢那个时期。一直忙碌了多年后,突然因为北京出现非典,我的工作节奏也随之改变了。那时除了到医院进行一些采访外,更多的时候是上三天休七天。趁着休息,我和伟哥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满世界的溜达。我们曾经从西直门骑车沿着新街口、护国寺、平安里到美术馆、到三联书店,又骑到琉璃厂,我和伟哥起初还带着口罩出门,后来嫌热又摘了口罩。那时街上车很少,路上几乎也看不到行人,也让第一次见识了宁静中的北京城 。
   说来也怪,伟哥是个典型的南方人,喜欢吃青菜、清淡的菜肴,但一天,我们去护国寺华天小吃店吃饭,伟哥居然要了两个焦圈和一碗豆汁。焦圈看上去油腻腻,豆汁则犯着一股子味,那味很难闻起来很不清爽,酸味不是酸味、馊味不是馊味,而伟哥却喝的十分高兴。他常是就着点咸菜,将焦圈放入豆汁中,轻点一下再放入口中,在焦圈似软非软的当间,嚼碎咽下。我则喜欢老北京人常吃的面茶、炸酱面、排叉和豌豆黄、驴打滚,正是这些小吃让我认识了北京的饮食文化。
   伟哥说明年我们就回家乡发展,一来在小城市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二来可以与家人在一起享受亲情。其实,我们在北京生活的好好的,并非像那些北漂一样在北京没有根基,但我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总有一天,我要离开北京,追随伟哥寻找他的梦想,那时即便是心里舍不得,也要跟北京说声再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