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什么献给我 中国的电影百年

(2005-12-29 13:24:49)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5-09/14/xinsrc_4709021414496773162930.jpg中国的电影百年" TITLE="拿什么献给我 中国的电影百年" />
   相信每个像我这么大的人,都曾对电影着迷过。在那七八十年代,除了收音机里传出的评书能让我们在吃午饭时,让我们沉静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外,电影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新奇、有趣的东西。
   记得那时看电影都是在露天。我家住在新疆乌鲁木齐一个大工厂的家属区里,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露天电影院,水泥做的石凳被固定在地上一排一排的。那时看电影都是采取的换票,所谓换票就是父亲单位发的电影券,用它再换当天的电影票,每家一个月大概有二十张电影券。那时票价也很便宜,大概是二毛钱就能看一场电影。由于是随便做,每次看电影前,我就早早地吃过晚饭,去电影院占座。有时候去的太早了,还和小伙伴在里面捉密藏。记得有一次看《红蝙蝠公寓》,是一部美国拍的破案片。电影的内容挺吓人,住在红蝙蝠公寓里的人一个一个地被杀死,警察却找不到凶手。那时真是看得太入神,以至于凶手出现幕布上的时候,底下的几位观众突然大喊:他就是凶手。现在想想真好笑!
   看露天电影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刮风下雨,刮风还好说,最怕的就是下雨。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放映《红牡丹》,看着看着老天爷突然发了怒,下起雨来。那时正好放到红牡丹被骗进一个地主家,地主要对她图谋不轨,就在关键的时候,放映员见下雨,把机器一关,准备撤幕布不演了,这下底下的观众不干了,齐神大喊:接着放、接着放!没办法,放映员只好重新启动放映机。就这样,在没有伞和雨衣的情况下,大家伙站着看完了这场电影。
   与农村的露天电影相比,在城市里看露天电影就显得拘束的多。最喜欢在农村看露天电影了。有几年的夏天,一放暑假,我就自己坐着长途车去新疆奇台半截沟的外婆家。那时村里还没有安上电灯,天一擦黑,家家户户几乎都是吹灯睡觉,这在我这个城里人看来,很不可思议,也很不甘心就这么睡了。记得有一天村里突然来了一个放映队,在场上支起了白布,放起电影,村里的小孩很好奇,围在放映员周围看东看西。有几个还特调皮,站在放映机前使劲往高蹦,看到自己的脑袋被放大透影在白幕布上,立马大声嚷嚷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那时我还太小,根本不懂放映机的原理,经常一有电影随便站在一面就看,然而昨天看正面,今天又看了反面,于是心里很纳闷:电影上的人明明是右手拿笔,怎么今天一看又变成左手拿笔。
   在农村,电影队是挨着村挨队放映电影,也就是说今天在这个村放电影,而明天就可能去邻村放电影了。那时能娱乐的东西太少了,小姨、表哥就经常打听哪里放电影,等到晚上,每个人都搬着小凳子去邻村看电影。乡下的村与村之间相隔很远,又没有路灯,走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很吓人。尤其是路过一些坟地,白磷一闪一闪的,偏巧有不怕鬼的同伴一路大声讲鬼的故事,越听越害怕只好紧抓着小姨或表妹的衣服,一路跌跌撞撞的回家。记得有一次,电影快开始了,表哥带着我去五公里外的村子看电影,为了抄近道走的是庄稼地,一人多高的玉米被风吹的一摇一摆,好象人站在那里,而田边的埂子则很窄,我是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不成想走在靠近大道的地方,一脚给摔进路边的坑里,疼得我直哭。虽然那时我还小,但看了N个爱情电影,已经懵懂的知道谁喜欢谁,谁爱谁?感情大概是怎么回事?我就发现在跟小姨、表妹看露天电影时,总有几个娃子(奇台当地人常把年轻人称作娃子)跟我们结伴同行,其中有两个对我小姨特别好,看完电影总是送我们回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外婆,居然还招来她老人家的一顿臭骂!
   看露天电影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成为蚊子袭击的目标。记得在小学四年纪放暑假的时候,我被爸爸送到位于五家渠的十月农村,那里有位爸的亲戚。白天,我经常一个人到水渠边摸鱼或爬房顶逮麻雀,到了晚上则跟亲戚家的哥哥去农村附近的部队看露天电影。不知道是何缘故,在这个暑假,总共看了三场露天电影,每次都被蚊子把脸给叮肿了,肿得老高不说还生疼。亲戚喜欢拿大蒜当消炎药涂在我的脸上,以至于那几天我浑身散发着臭大蒜的味道。最好玩的,还在于每次看电影时,走在大马路上,总能看到拉着士兵的大卡车,我们这些小破孩会追在车后面,拼命喊:黄萝卜、黄萝卜。那时当兵的都被我们称作“黄萝卜”
   随着父亲单位的效益转好,原先的露天电影院被拆了,在临近扬子江路的地方盖起了一栋二层楼,人称“十月厂礼堂”。碰巧那时候有位同学的妈妈在礼堂里当工作人员,自然我们看电影就不要钱了。现在想想,那时差不多每个月都要看十多场电影,像《卷席筒》、《喜迎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小花》、《小街》、《孔雀公主》、《红楼梦》等等电影都是在那个时期看的。那个年代算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期,每部电影虽然有些粗糙但仍有无数个观众捧场,每个观众都能说出好几个喜欢演员的名字。那时还不满足光看电影,还要剩下钱来买电影杂志,像《大众电影》、《上影画报》等等有关电影的杂志都特别好卖。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眼界的开阔,中国电影逐渐没落,这当中除了票价上涨、电视剧增多的原因外,更多的是许多题材让人不感冒,演员的演技也大不如从前,敬业精神就更甭提了。现在我每周几乎都要看四部以上的电影,都是美国、法国、印度等各地的最新电影,但不是在电影院里看,而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这些电影除了多了中文字母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原汁原味。不是我舍不得进电影院看大片,是因为翻译出来的大片,不仅被删减的支离破碎,连对话也被翻译扭曲的一塌糊涂。耳朵和荷包都受不了这份刺激,索性躲在家里看网上的盗版电影。
   原以为,拍电影的成本太高,才会使国产电影屈指可数。但最近有一组数据表明,每年国产电影年产都在270部左右,然而真正能与观众见面的仅有30来部,其中大量的影片因缺乏发行能力,最终只能搁置在库中被埋没。陆川就曾在一媒体见面会上坦言:中国每年产200多部电影,但观众根本就看不到,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回顾百年历程,中国电影最辉煌时刻已经离去快70年了,曾经风起云涌的第五代导演也已是20年前的事了,百年中国电影的家底并不殷实。有数字显示:中国每人每年看电影0.18部,韩国是2.2部;中国平均23万观众拥有一块电影屏幕,而韩国的数字则为4万人一块,目前中国电影的年票房收入为15个亿元,韩国则达到了70亿人民币,但你不要忘记,中国的人口是14亿,而韩国仅为4千7百万人。
   强烈的数字反差促使我们在喜悦中逐渐清醒,今天在我们为电影百岁欢呼的同时,更应该多份思考和反省。
   无论中国电影将来怎样,在这里就像我们在导语里写的那样:感谢法国的卢米埃兄弟,他让我们认识了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猛的新生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