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清照《词论》的女性主义视角

(2007-01-13 17:44:02)

李清照《词论》的女性主义视角

李婍

 摘要:对李清照《词论》中的视角、词论思想基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阐释取向:一则认为李清照词学观的本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另一取向则认为,李清照论词,全弃儒家道统和陈腐的文学观念不顾,视李清照为柳永的知音。实际上,女性意识是李清照《词论》的话语立场的基点,《词论》是词体建构发展至该阶段的对词体内部音乐性和文学性这一矛盾的一种共时性把握,这一把握集中以“别是一家”说兼顾、调和词体内部的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女性视角构成这一词体观念最显著的特征。因而从词体的音乐性角度,李清照肯定了柳永的创调之才和柳词“协音律”的实情,而在文学性方面则又从其女性视角否定了柳词“词语尘下”的内容。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论》是北宋末年一篇著名的词论。在我国二千多年的文学史上,女性又卓越文才的寥寥可数,其能依据创作经验写为理论文字的,李清照之前未之或闻,这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自己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并且是我国妇女作的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在这篇著名的文学理论中,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从词的音乐性角度,强调“词别是一家”。

近年的文学理论研究中,对李清照《词论》的视角和词论思想基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阐释取向:一则认为李清照词学观的本质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引李清照为王灼的同调;另一取向则认为:李清照论词,全弃儒家道统和陈腐的文学观念不顾,视李清照为柳永的知音,在这种解析策略下的阐释中,《词论》出场言说的角度和言说的声音被取代和掩饰了,细细研读李清照《词论》,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学大背景和李清照南渡前后写下的词,不难发现,李清照其实完全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就词论词。

 一、“别是一家”主张中的女性视角

 北宋末年的中国词坛,一扫五代以来绮靡柔弱的词风影响,突破了“以清丽为宗”和“务求协律”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表现范围,特别是经过苏轼“以诗为词”的发展变革,词已经成了诗的一体,凡可以入诗的都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可以吊调,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眇之思,可以借音律述悲壮或怨艾之怀。但词毕竟是音乐文学,词风会随着乐曲的推移而产生变化。特别是北宋后期音乐机构大晟府的建立,促进了当时词风的变化,这个时期的词以协律为主,长调尤尚铺叙,于音律和谐中求词句的浑雅,极壮丽之观和沉郁顿挫之致,既无柳词的“词语尘下”,有无苏词的“多不协律”。

李清照的《词论》正是写于这一时期。

从《词论》的写作时间上来看,应当是她早年间遭乱前的作品,当时的李清照大抵正处在尚有闲情逸致玩“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那个阶段,从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一剪梅》、《如梦令》等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应证。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受周邦彦“清真词”的影响,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妙解音律,所作之词无一字不协律。因了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雅安逸的闺居生活,此时的李清照最最崇尚的文学风格就是这样一种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的词,这种风格的词讲究作词的语言运用艺术,讲究依声填词,不仅注重制腔造谱、播诸弦管,还讲究文字声律的清浊轻重,以四声入词,求诸于喉舌,用歌词自身的节奏变化体现音乐旋律,以文字之声律应和乐曲的音调,达到词与乐的完美结合,这种唯美主义的词盛行时恰逢李清照青春年少,最耽于梦想的少女或少妇时期,也正好迎合了她的女性审美心理,立即被她视为最爱,所以在这篇颇有影响的《词论》中,她把北宋的词坛老宿们,上起张先、沈唐、晏殊,直至元绛、晁端礼,一一列数,无不遗漏地做了一番尖锐批评,提出“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主张“词别是一家”,要求作词在内容风格上也当别于诗。

她主张歌词应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乍看是在沿北宋文人词的传统说法,并以此作为词“别是一家”不同于诗的佐证。但又不同于当时一般文士所强调的“尊体”之说,关于这一点,一是从她对在当时敢于创出100多个新调并敢于以赋为词的柳永的肯定中可以得到佐证,二是从她自己后期的词篇中就可以看出痕迹,李清照后期的词作并不是严守宫律的,她的词论和后期创作并不相应。所以可以看出,早年间的李清照,完全是从女性审美的视角来看待当时的词风,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偏好那种工巧细致,读起来典雅醇美朗朗上口,配上乐曲后唱起来柔婉缠绵、有节奏有旋律。

年轻的女词人李清照认为只有这样的词才叫词,象那种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词作一点也不合音律,能称作词吗?因而她态度鲜明地说;词“别是一家”。

 二、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对“柳词”的肯定和否定

 李清照的《词论》千百年来之所以成为文人们争议的焦点,最关键的地方是她对柳永的评价:“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故此一部分人认为李清照全弃儒家道统和陈腐得文学观念而不顾,是柳永的知音。如果没有这几句涉及柳永的句子,恐怕也就不会有两种不同的争议了。

柳永的词音律协婉,叙事详尽,绘景必工,不但对后来的秦观、晏几道有一定的影响,对李清照的词也影响很深,所以受柳永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其深沉哀婉的情调,远远超出一般的离愁别绪,非男作家以女声口吻作的闺情词可以企及。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将消魂相思写得真挚缠绵,用一种极细腻的儿女柔情把相思心事写得委婉而不感伤,颇有柳永词善于抒情的哀婉特点。

其实,李清照的词作受柳永影响最深的方面应在“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调”,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使“浅俗之语”为婉约词生辉添彩。如《一剪梅》中的“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这些用惯了和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适用浅近易懂、近于白话的寻常语表达清新的情思。

李清照对柳永词的肯定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她欣赏柳词能够变旧声为新声和长调慢词,欣赏柳词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活泼率真。

但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又不喜欢柳词的“词语尘下”。柳永的言情词中,歌妓词分量极重,仅写与歌妓来往的词就有一百四十余首,这些词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的宣泄,不乏有描述女子的体态姿色,叙说艳遇时的尽情欢悦的描写,所以显得很俗气。作为大家闺秀出身,深受传统礼教熏陶的李清照,以女性视角批评柳永的“词语尘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词论》的女性主义视角与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关系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词的见解和要求有这样几个要点:(一)高雅,(二)浑成,(三)协乐,(四)典重,(五)铺叙,(六)故实。纵观她早期的词作,基本上是按这种文学观点走的,虽不能说是严守宫律,但她晚年的词篇里却突然把这些规矩全部抛弃了,这使许多人变得费解,李清照既然主张“词别是一家”,把宋点前前后后得词人统统褒贬了一遍,自己却我行我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她凭什么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其实,这也恰恰是李清照《词论》的女性主义视角之所在。正因为青年时代的女性审美观,使她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上都表露出明显的女性情感,当然不能排除当时词坛上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她的观点又与传统儒派对柳、苏全盘否定的观点有所不同,虽然我们对当时李清照写这篇《词论》时的心境无法窥视的一清二楚,分析全文,再分析李清照早年的词篇,不难得出这样得结论,用独特得女性主义视角来解释这篇文章最合适不过,比以往的那些观点似乎更具有合理性。

南渡后,由于迭遭丧乱、受尽磨难,国破家亡,个人生活的不幸和国家的沦丧使李清照的词不再恪守宫律,主要是因为严守旧律的词已经不足以表达她的思绪和情感,她需要一种雄浑、悲壮、有力的调子来抒发内心情怀,所以其中的一些词作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景象壮阔,气势磅礴,其浑成豪放,不让苏、辛。全词情感热烈真切而奔放不拘,大胆鲜明的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气风发。而对清照这样洒脱豪迈的一首词,词评家夏承熹评道:“这绝非没有直接产生情感而故作豪语之人所能写出的”,清朝著名词评家黄蓼园于他所写的《蓼园词选》中更直言:“无一毫釵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女性意识与众不同。

 总之,女性意识是李清照《词论》的话语立场的基点,《词论》是词体建构发展至该阶段的对词体内部音乐性和文学性这一矛盾的一种共时性把握,这一把握集中以“别是一家”说兼顾、调和词体内部的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女性视角构成这一词体观念最显著的特征。李清照有着进步的女性意识,她追求男女平等,刚强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却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独立的社会价值。她凭着高超的艺术才能在中国词史上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女人酒
后一篇:廊坊女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