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媒体与新娱乐 |
如果我的问题仅仅是“内容和平台最终谁会整合谁”,我会显得有点煞有介事(忽然发现这个词已经好久没用过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比空气还清楚,那就是—
谁大了谁整合谁。
注意,这里的大了指的是规模,不是喝大了。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时候有人喝大了以后也琢磨着去整合不该整合的别人。
在中国,由于平台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相对比较容易做大。 因此理论上讲,做平台的比做内容的更有条件整合对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最终我们看到的情形很可能是:
n
n
大趋势不谈,我更关心的是具体的、微观的整合与被整合。这是我提出今天这个题目的初衷。
举例来说--
n
n
n
n
n
n
n
n
等等等等。
任何的宏观趋势都是由微观的个案推动形成的。我们做投资银行的固然对趋势感兴趣,但是真正每天都在想的一定是那些个案。当然,不是所有想的事都能说,我在博客中的原则是做的不说,说的不做(或者已经做完了)。
最终到底谁能真的整合了谁,规模当然重要,但在中国往往还有一些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因素,譬如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政策,譬如机制与文化,再譬如手里真正可支配的现金以及股权的流通性。
内容和渠道之争如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一样,自古就有,延绵不绝,但同时双方又不得不在同一个空间里寻求共存。
其实,我在问“谁整合谁”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隐含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那就是内容和平台谁也离不开谁,到了一定规模后谁都得有谁。
问题是你怎样才能达到那样的规模。
因此,那个“价值百万美元的问题”永远是—我现在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