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我对净空法师,南怀瑾老师以及夏会本的看法!

(2011-09-07 15:56:15)
标签:

杂谈

分类:

前言:今日来,大圆满论坛恶浪滔天,连篇累牍的攻击尊敬的净空法师南怀瑾上师。我在众多非议的帖子之中,发现了一篇还说得过去的小文,特转来与大家。

--------------------------------------------------------------------------------

有感于网上不少同修,皈依进入佛教之圣门之后,对于所修之法、所依之师不作仔细观察,不是盲从便是妄毁,为纠此偏,故成此文,围绕网上有关净空法师、南怀瑾先生、大经会集本的讨论展开,请诸位高贤指正。
所依之师,根据能海上师《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之显密择师法观察抉择。

所修之法,根据宗喀巴大师造颂帕绷喀大师讲解的《三主要道》所修之法应具之三特征观察抉择。


1、净空法师是具调伏、悲愿广的善知识,是一位对净土法门推广贡献卓著、为挽救世道人心、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的高僧大德。

净空法师是显教净土宗的法师,根据弥勒菩萨《现证庄严论》、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及能海上师的讲记,显教判定善知识有十个条件,即“调伏寂静断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悲愿广,离退十德堪依止”。大善知识出现于世乃众生共业所感,末法时代,众生福德资粮浅薄,十德具足的善知识非常稀有难得,当此之时,如何参访善知识?弥勒菩萨、宗喀巴大师、海公上师告诉我们:“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也就是说,善知识的基本条件是有悲有戒,有悲有戒的善知识就可终身依止,否则,单具戒德也可暂时依止。经过观察衡量,我们确信:戒行精严、悲愿广大这一基本条件,净空法师完全具备,而且不仅仅具备这两个条件。

目前一些同修对净空法师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十德中的“善说”,即所说是否与三法印相合,所说是否称法印,无颠倒、无垢、无病、无杂。

净空法师是宣说净土法门的法师,那我们首先来看看净空法师关于净土法门的主要理念:法师主张持戒念佛;主张带业往生;主张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主张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主张以大乘佛法、儒家文化挽救世道人心;主张自力他力同时并顾不可偏废;主张信愿行三缺一不可;主张一门深入的同时,明了教理。

由此我们看到,净空法师关于净土法门的主要理念是经得起佛言祖训衡量的。

经过观察衡量,我们也看到,净空法师著述开示中确有一些地方与经律论不合,如何对待善知识说法之失,如何把握善知识的整体理念,下面作进一步分析。

对于善知识说法之失,为维护佛法的清净宏传,当然应该明辨指出,但网上不少同修“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已经远离了如理如法的辩论,严重损害了三宝。

有同修说净空法师只提倡一句阿弥陀佛,废弃闻思,将佛法迅速推入末法,最好的回答还是来看净空法师自己的说法:“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盲修瞎练,一定要懂理,否则不能成就”,茗山长老也说:“净空法师,不仅德高望重,而且学识非常的渊博。唯其渊博才能够一门深入,唯有一门深入才能学识渊博,这也是值得我们赞叹、随喜的。”

再有,对于有悲有戒的善知识,我们依止学修的是这位善知识所具有的戒德、悲德,如果这位善知识还具备十德中的其他德相,那就更好了,我们可以依止修学的地方就更多了。

依止善知识学修,我们也要牢记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的教诲:“希望大家在宣讲佛法时不要离开教证”,由此可见,我们在依止善知识学修之时,也要以佛言祖训为准绳。净空法师也告诉我们:“印祖现在不在了,印祖的《文钞》在,每一天读诵《文钞》,深解义理,依教修行,印光大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换句话说,我们听听别人所说的话,听听别人的这些知见,回去再到《印光大师文钞全集》里面去翻翻,印光大师有没有说?没有说,不听。我听老师的,我遵从老师的,我这一生成佛之道能走得通,没有障碍。”

因此,按照上述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与净空法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抉择学修,我们的成佛之道就走得通,就没有障碍。

择师,除自力依据显教择师法判断之外,高僧大德之间的交流印证也是重要参考,比如:

茗山长老、仁德法师、索达吉堪布、昌臻法师、济群法师、赵朴初老居士、郑颂英老居士等均对净空法师宏扬佛法的功德表示了钦佩,尊之为高僧大德。索达吉堪布、济群法师同时也就净空法师某些说法之失进行了纠正。如理如法的审慎辩论、法理探讨,确为宏扬与维护佛法必不可少的手段,索达吉堪布、济群法师审慎辩论的典范示现值得我们尊敬与赞叹。

另外,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征之一是,佛法讲究传承,净土宗虽然可自学,实际上也不离传承,自学净土宗,也要依据净土五经及净宗历代祖师的著述开示,只有时时不离佛言祖训,才不会师心自用,错解佛意。


2、与净空法师不同的是,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位学识渊博、著述风靡海内外、对不计其数的学佛者影响至深的名师,不仅以显教名师的形象出现,还以密教金刚上师、禅宗开悟善知识的形象应世传法,因此,我们除了依据显教择师法观察判断之外,还必须依据密教择师法观察抉择,而且还应该对南师之密教历代传承情况、五大教派金刚上师资格情况、禅宗的历代传承情况、禅宗开悟情况进行了解印证。

南老在著述中谈到:“我从未正式传授过密法,实际上西藏密法几大教派,红、黄、花、白乃至东密,我都有资格传授。我在密宗法脉上,早是阿奢梨,具足传法资格”,南老的弟子首愚法师对此进一步解释到:“他早年亦曾到西康,西藏参学,遍学一切密法。与贡噶佛爷互为师生,亦师亦友。他曾在贡嘎佛爷那里得到了金刚阿闍黎的灌頂,取得了金刚阿闍黎的資格,其他如紅教、花教、黃教,他都循序取得阿闍黎位,是一位难得而杰出的金刚上师”

南老还在著述中谈到,他在峨眉山用特殊的方法接引过一位僧人,当时南老将僧人一脚踢昏,僧人醒来后磕头感激而去。由此资料综合其他书中的资料,南老至少是明示了他对禅宗是有所悟证的。威音王后,开悟要印证才算数,那么,南老是何人印证,历代传承情况如何?我们就应该去作了解。比如本焕法师在虚云老和尚座下成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能海上师学密之前在佛源老和尚座下成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佛法与外道不共特征之一在于佛法有完备之道品及清净之传承,历代传承情况、祖师名号、功德事业,皆有记载可考。

能海上师说:“择师十德,若显教但具一二即可;密乘择师,非全具不可也” “互观察,谓师观察弟子三月,乃至六年后,始可传法;弟子观师亦复如是,始住依止,否则师、弟俱堕也。功德求全,谓密乘择师应具十种功德,不同显教但其一二可往受教,以密无开许故”。

所以,如果南老是具德金刚上师,就一定应该经得起密教择师十德的观察衡量,其历代传承情况、祖师名号、功德事业也应该有记载可考。

如果金刚上师资格、开悟善知识经过观察印证成立,一位显密圆通的大善知识就出现于世;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成立,未证言证的大妄语也就成立。网上对南老关于显密的见解讨论较多,多识活佛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一书中对南老《圆觉经略说》中的两个错误观点进行了指正;密法中,南老在《准提法开示》中谈到今后时代不同了,要将密法统统公开等等,在南老的著述开示中,确能发现一些错误观点,我们且归之为大德说法之失吧。但五大教派金刚上师资格、禅宗开悟善知识的印证,只有“是”与“否”这两个答案,而这两个答案必然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的定位。

前几天在大圆满论坛见到一些同修责难南老抽烟、吃肉,对此,我的看法是,在观察印证确定南老是否具备金刚上师资格、是否是开悟善知识之前,不宜轻致否议。印光大师文钞在谈到道济禅师、《济公传》时说:“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 …… 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之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祈洞察是幸。”


3、择师,也要择法,在实修开始之前,也要对所修之法进行仔细观察。帕绷喀大师在讲解《三主要道》时,谈到所修之法应具之三特征:第一,所修之法必须是大师佛所说;第二,经过诸位班智达解释抉择;第三,由那些大成就者修习后在相续中发生证悟。我们应该修这样的法。

其中,第二点,经过诸位班智达解释抉择,对于解决当前有关夏莲老大经会集本的一些争论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所修之法经过诸位班智达,经过祖师大德解释抉择,历史上有先例可循。例如:王龙舒居士校会的《大阿弥陀经》、魏源居士校会的《摩诃阿弥陀经》,莲池大师、印光大师给我们进行了解释抉择:以原译康僧铠本为准则。

虽然印祖对夏老会集本没有直接评价,但我们可由印祖关于王会本、魏会本的评价进行推论:夏本的质量如果与王本、魏本分别相当,则印祖关于王本、魏本的评价适用于夏本;而且,印祖说:“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所以,夏本质量只有远超王本,才有广宏流通的可能。同时,即使这样,以原译为本、遍观深入原译的准则,不仅是祖师大德的教诲以及网上诸位同修的共识,也是夏老的本怀,夏、梅二老对夏本的定位也是作为深入原译的导航。

再有,会集本还涉及一个问题,即佛法中对经的定义。如果诸位班智达、诸位高僧大德给我们解释抉择,印证肯定了会集本的导航作用,那么,会集本是否符合佛经的定义,也是同时需要解释抉择的课题。

宣化上人在《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谈到:有五种人可以说经,但其中四种人所说的经典,则须经佛印证后,方能称为经,否则不能称为经。这五种人是:(一)佛。(二)佛的弟子。(三)天上的人。(四)一切之天人。(五)化人,化者变化的人。

后汉月氏国三藏支娄迦谶译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我持是经以累汝曹。汝曹当坚持之。无得为妄增減是经法。

所以,佛经一个字不能动,敏公上师开示:菩提道次第就是对佛经的一种会集,但不敢称经而为论。再想到印光大师“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的开示,可见,会集是可以的,白话佛经也是可行的,但摄入论藏或者归入导航读本为为宜。

佛说与会集佛说、白话佛说是两个概念,佛说决定圆满无误,会集佛说、白话佛说则要受到会集作者、白话作者自身见解修证高下不同的影响,这也在王本、魏源本、彭二林节校本这三种会集本中得到了验证。

除了宣化上人关于佛经的定义之外,圆瑛大师解释佛说阿弥陀经时说到: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经云过去诸佛,法皆如是。幽溪大师在《弥陀圆中钞》中说: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三世不易。由圣人金口所宣。故言经也。

由此可见,经者,十界同遵,三世不易。会集本则千年之内已出四本,其中,夏本稿经十易始成定本。

所以,在明确了会集本定位上限是遍观各原译的导航作用之后,在明确了以原译为本、原译中以康本为准则之后,在明确了佛经尊严不容更改之后,在此前提下,在此基础上,会集本的功德利益才能体现,莲池大师不流通王本,恢复流通康译,但莲池大师也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而且,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然今疏钞所引。义则兼收五译。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幽溪大师所著《圆中钞》钞中所引大本为王龙舒居士所会大阿弥陀经,藕益大师也作有《刻校正大阿弥陀经后序》。即或是被印祖评为胆大心粗的魏源居士所会之《摩诃阿弥陀经》,印祖也说:“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

总之,以上的探讨,仅作参考。关于所修之法,最终必须经过诸位班智达解释抉择,夏莲老大经会集本的圆满定位,最终也应该由诸位班智达、当代显密公认大德作出。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观点比较客观的文章,即魏磊教授(现大安法师)所著《无量寿经的译会校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