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研课:初一年语文《夜雨寄北》(三百四十一)
(2021-01-11 21:32:01)
标签:
德育心育听课研课生态课堂问题教学教育 |
分类: 研究平台 |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瞬间,我感到一阵心虚和惭愧,除了这句,我竟想不出诗中另外的句子。师者,理应先有一桶水。
“可见巴蜀之地非常险峻、非常偏僻非常荒凉,人迹罕至。那么此时亲人在哪里?”
“君问归期未有期。”孩子们秒回答。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也体会下这句话里所包含的情感。”正式开启灵魂追问。
伯忻同学率先举手发言。“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能回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讲得非常准确。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下情感?除了归家无期的无奈,还有什么情感?”
“有对回家的期盼。”平日里安静的家妤同学补充道。看来是深有体会。知己知彼。
“还有一个人漂泊异地的孤独、悲凉之情。”寄宿生洪林嵩回答道。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都很正确。那么这首七绝中,除了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来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归家无期的无奈和期盼,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时候加大点难度了。
“巴山夜雨。”教室里出现了几个声音。
“那么如果老师出个考题问大家“巴山夜雨”的作用,你们将如何作答?”
“烘托凄凉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孩子们照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说了出来。
“那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孩子们在书上做了笔记。
“文中出现两处巴山夜雨,那么这两处巴山夜雨的作用是否一样?”孩子们把目光投向了第二处的巴山夜雨,思考着。
“不一样。第二处的巴山夜雨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画面。”
“没错。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虚写。这边的雨是作者想象将来某一天回到家里,和妻子一起秉烛夜谈,畅谈往事时,出现的一个话题。那么作者再提起这场雨时是否还会这般凄凉孤独呢?大家思考下,我们再来交流一下。”
“不会,主要是家人团聚时的幸福、温暖。”
“说得好,就算往事令人惆怅,也会被久别重逢的温馨和喜悦所取代。所以这里的巴山夜雨主要是用来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突出重逢的温馨与喜悦。其实当时过境迁,我们再回首往事时,就算过去的往事再心酸再痛苦,也往往是以怀念的态度去解读的。就像普希金始终所说的: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最亲切的怀念。就像我们现在已经是中学生了,再回忆小学时被老师批评被老师罚抄作业的事,也充满了怀念和感激,所以人们常说回忆有香气。我们在学习诗歌或者做现代文阅读理解时都可以用这种情感代入法去体验作者的情感。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每位师者应该贯彻执行的教育理念。
“不是。写对未来的憧憬更衬托出现在的孤独、凄苦。”班上总会有读懂诗歌读懂诗人的孩子。
“非常好。所以这首诗都在透露诗人漂泊异地的孤寂愁苦和对回家的期盼。这节课我们主要抓住两处的巴山夜雨,体会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落寞和对回家的渴望,诗中主要运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两种手法来体现作者的情感。这也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最后,我们再次朗读下这首诗歌。”
琅琅读书声中,铃声响起……
2.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