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锦明
苏锦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56
  • 关注人气:1,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初一年语文《夜雨寄北》(三百四十一)

(2021-01-11 21:32:01)
标签:

德育心育

听课研课

生态课堂

问题教学

教育

分类: 研究平台
    2020年12月11日,听了连老师初一年1班一节语文课《夜雨寄北》。课后交流。下面是她写的交流的反思笔记。
    1.教学情境
    周五,天稍和。我和初一1班的孩子们携手走进诗的世界,倾听李商隐笔下的那场巴山夜雨,体验一份穿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雨?”朗读点评后,我从题目中找到了最佳切入口。
    “大。”教室里立即有了响亮的回应。我忍俊不禁。
    “能不能换一个比较高档的词语,来匹配我们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学识。比如成语?”我因势利导。
    “倾盆大雨”“瓢泼大雨”“滂沱大雨”“大雨如注”。霎时,成语像雨点般在教室里骤响。只是他们把“滂沱”二字读错了。基础知识不牢固,但思维可嘉,热情可表。
    “你们是从哪里发现这场雨的特点的?”我有预设地追问。
    “涨。”孩子们异口同声,语气里尽显自信。答案显而易见。
    “答对了。这一场秋雨下个不停,降雨量很大,池塘里的水位都上升了。可见诗人非常仔细地在观察这场秋雨。诗人是一位大自然的聆听者,也是生活的有心人。那么此时的诗人在哪里?”
    “巴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扔出答案。因为答案就在旁边的注释里。
    “说到巴蜀之地,我们不由得想起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瞬间,我感到一阵心虚和惭愧,除了这句,我竟想不出诗中另外的句子。师者,理应先有一桶水。
  “可见巴蜀之地非常险峻、非常偏僻非常荒凉,人迹罕至。那么此时亲人在哪里?”
    “长安。”答案依然在旁边的注释里,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
    “这么说来,诗人是远离家乡和亲人,一人漂泊他乡,用一个比较成熟的词语来说就是“羁旅他乡”,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题目中“寄北”的意思了。原来这首诗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家书。而且还是一封回信。大家说老师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封回信的?”我明知故问。上课就是一场明知故问的行为艺术。
  “君问归期未有期。”孩子们秒回答。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也体会下这句话里所包含的情感。”正式开启灵魂追问。
伯忻同学率先举手发言。“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能回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讲得非常准确。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下情感?除了归家无期的无奈,还有什么情感?”
  “有对回家的期盼。”平日里安静的家妤同学补充道。看来是深有体会。知己知彼。
  “还有一个人漂泊异地的孤独、悲凉之情。”寄宿生洪林嵩回答道。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都很正确。那么这首七绝中,除了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来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归家无期的无奈和期盼,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时候加大点难度了。
  “巴山夜雨。”教室里出现了几个声音。
  “那么如果老师出个考题问大家“巴山夜雨”的作用,你们将如何作答?”
  “烘托凄凉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孩子们照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说了出来。
  “那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孩子们在书上做了笔记。
  “文中出现两处巴山夜雨,那么这两处巴山夜雨的作用是否一样?”孩子们把目光投向了第二处的巴山夜雨,思考着。
  “不一样。第二处的巴山夜雨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画面。”
  “没错。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虚写。这边的雨是作者想象将来某一天回到家里,和妻子一起秉烛夜谈,畅谈往事时,出现的一个话题。那么作者再提起这场雨时是否还会这般凄凉孤独呢?大家思考下,我们再来交流一下。”
  “不会,主要是家人团聚时的幸福、温暖。”
  “说得好,就算往事令人惆怅,也会被久别重逢的温馨和喜悦所取代。所以这里的巴山夜雨主要是用来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突出重逢的温馨与喜悦。其实当时过境迁,我们再回首往事时,就算过去的往事再心酸再痛苦,也往往是以怀念的态度去解读的。就像普希金始终所说的: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最亲切的怀念。就像我们现在已经是中学生了,再回忆小学时被老师批评被老师罚抄作业的事,也充满了怀念和感激,所以人们常说回忆有香气。我们在学习诗歌或者做现代文阅读理解时都可以用这种情感代入法去体验作者的情感。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每位师者应该贯彻执行的教育理念。
    “那么,作者描写穿越时空与妻子团聚的画面。是单单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吗?”深度挖掘是每篇课文的必需步骤。
  “不是。写对未来的憧憬更衬托出现在的孤独、凄苦。”班上总会有读懂诗歌读懂诗人的孩子。
  “非常好。所以这首诗都在透露诗人漂泊异地的孤寂愁苦和对回家的期盼。这节课我们主要抓住两处的巴山夜雨,体会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落寞和对回家的渴望,诗中主要运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两种手法来体现作者的情感。这也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最后,我们再次朗读下这首诗歌。”
琅琅读书声中,铃声响起……
  2.教学反思
    《夜雨寄北》是一首七言绝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和写作技巧。在讲授这首诗的过程中,秉持“不跪着教书”这一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从文题“巴山夜雨”入手,主要设计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逐步理解诗歌情感和诗中的写作技巧。如:巴山夜雨的作用是什么?两处巴山夜雨的作用是否一样?想象又有什么作用?是否只为了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使课堂在紧凑的思考中顺利进行。同时也积极拓展知识外延,如李白的《蜀道难》、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方法传授。如:情感体验代入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共剪西窗烛”这一典型画面没有分析出来,还有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这一情感没有解读出来。
    在苏老师的用心指导下,我也看到了其他方面不足,学到了别样的教学方法。不足之处有:强调教师的解读,忽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表达,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消化,拖着学生前进;对诗歌内容理解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加上合理的想象;要在课堂上展开场景训练(如“大雨涨秋池”的画面、如“共剪西窗烛”的画面),课堂可以留出10分钟给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训练,就某个话题、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文课读写结合,充满语文味。在教法上可以抓住“涨”字来分析体会;在处理“巴山夜雨”时可以启发学生团聚时一般人会写什么,而诗人又是写什么,从“常情常理”到“非常情常理”,从而让学生领悟诗人的精巧构思和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