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研课:初一年生物《光合作用》(三百三十七)
(2020-12-22 19:25:05)
标签:
听课研课生态课堂问题教学德育心育教育 |
分类: 研究平台 |
这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经验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和情境设置,使得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并且最终又回归课本,强调学生做好笔记,适合学生该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例如在讲解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时候,设置了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老师只有讲台桌这么大的地方,如何才能获得最大最多的产物?”学生一开始通过课本知识踊跃回答“立体种植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教师肯定了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答案并解释:“没错,在讲台桌上假设我本来种满葡萄可以获得10串葡萄,但葡萄会攀爬架子随着架子长满架上,但我们发现架子下方的空间并没有被利用,此时如果在架子下的土地上种上只需微弱阳光就可以生长的很好的植物—草莓,我们是不是在获得10串葡萄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草莓呢,这样我们获得的产物就变多了,这就是立体种植,确实使得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此时书本中已没有其他实例,学生只能通过日常生活来思考。由于本班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无法独立思考得出可行的办法,教师并通过黑板上的光合作用反应式给与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反应式中看到,若想使得光合作用的产物增多,我们可以改变的有原料即二氧化碳和水,条件光,场所叶绿体,那要如何改变这些条件使得产物变多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增加二氧化碳”教师继续引导:“你打算如何增加二氧化碳呢?”学生回答:“我在旁边呼吸”,教师:“很有想法,呼吸确实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但你一个人呼吸的二氧化碳的量可能只够植物进行一次光合作用,并不够怎么办?”。学生:“多请一些人去呼吸。”。教师:“好,假设我讲台桌上有一颗植物,请全班54个学生一起来呼吸产二氧化碳,此时二氧化碳很多确实足够了,但你知道我们教室的门窗都开着,二氧化碳是气体,一下就又飘走了,二氧化碳进入植物的量还是不够要怎么办呢?”学生:“把门窗都封上。”教师:“封上确实可以防止二氧化碳飘走,但你也知道,植物正常并不长在教室里,它长在室外的土里,那农民伯伯是怎么实现把二氧化碳都固定在一定空间里的呢?”学生回忆了农民种植蔬菜的场景,有同学意识到:“可以用塑料大棚,我有看到新闻中农民伯伯通过种植大棚蔬菜使得农作物长得很好。”教师:“非常好,这位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确实在日常生产中,农民伯伯就是用大棚养殖来达到你们所说的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操作,除此之外,他们需要二氧化碳的时候也不是请你们那么多人去呼吸,这样成本太高了,通常会使用化学的方法来产生二氧化碳。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后,植物确实也长得更好了”并引导学生将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作为笔记记在书本中。其他的几点也同上文一样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辨析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在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又同时学习到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