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听了游老师初一年22班一节地理《气温和降水》。课后交流。
1.课堂情境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围绕“气温”二字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为“气温及其观测”。
首先,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使学生对气温有简要了解;接下来,围绕课本72页活动题探究日平均气温的观测方法,使学生通过活动加强掌握与记忆。第二部分为“气温的变化”,通过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与北半球陆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展开对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的教学,并得出最高与最低日平均气温时间与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时间的结论,并在结论讲解中引入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知识点,与结论相辅相成。第三部分为“世界气温的分布”,在该部分内容中首先需要学习等温线的概念,并掌握等温线相关特点。在掌握该概念的前提下,请学生观察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世界上气温最高的大洲(非洲)与最低的大洲(南极洲)。最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得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三条分布规律,这也是本节课最重要的规律。
在本节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简单的地理现象导入气温变化的讲授,如午热晨凉,冬冷夏热,运用生活中的地理感受激励学生对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等温线”的讲解上联系了“等高线”的定义,在新知识的讲解上引用旧知识,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2.讨论交流
对于本节课主要使用的图表教学法,比如图表教学法更加直观清晰易懂,促进学生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地理能力。但同时在课堂实施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展示图表之后,并不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横轴纵轴表示的内容,再进行引导,因而在学生独自自主探究上有所欠缺。除此之外,在课堂第一部分中,教师讲到气温观察的四次时间采用了直接在课本上划线并记忆的方法,并没有讲解其背后的原因,这样学生可能没法理解与真正内化,因而无法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认为有几条改进的方向。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知识才能真正内化。比如,在进行图表教学法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在独立的读图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错漏发现不足之处,真正的提升地理能力。其次,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进行气温的4次观测的时间的教学时。气温观测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当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记忆。“想学生之所想,需学生之所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细节。
作为一名初上岗位的年青教师,她认为今后的道路依然漫长,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从而更好的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