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听了曾老师初一年22班课文课《纪念白求恩》,课后交流。
1.教学情境:字词教学
课堂上,教师讲解课文字词。教师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抽取出来,由学生回答字音字义,并结合白求恩的故事背景进行造句。学生在造句过程中,利用新词汇表述了对白求恩的认知。教师认为,这一教学环节和之前的直接提问字词相比,算是一种进步。
交流: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但可能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讨论的问题是:难道字词只能抽出来在课前检测吗?这种方法采用的根据究竟是什么?教师认为,原来是自己限制了自己,那所认为的创新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中“弹跳”,自己画了天花板,如何高飞呢?任何的词语都需要语境,教师自认为以白求恩为限制造句就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其契合文章的语境,殊不知文章就是一个极好的语境,教师大可在语句讲解中进行词语的阐释,再由学生自主生发,这样,词语的学习就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根之木,能够生长为语言的大树,本义扩展到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出发,运用词语,学生的语言便有根、有枝干、有嫩叶繁花。这才是美妙的语文学习体验。
2.教学情境:把握中心
在讲完字词后,教师便开始了新一课的讲解,先引导学生整体地、快速阅读文章,把握住四个段落中的中心成分——学习白求恩的四种精神,再解析第一段的构成:从叙事出发,概述白求恩的生平故事,叙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后文的论述提供材料。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的过程中,分析语句间的逻辑结构,梳理论点与论据,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议论逻辑。
交流:在这一教学流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分析语句逻辑时,仅是口头带过,缺少了“语文味”。尽管讲解了“主谓宾”,却没有让他们做书面或口头的相关表述,这就缺少了语文味。语文是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是需要学习之后沉淀的,如果语文课都没有给学生沉淀、积蓄的时间,那么语文的学习也就流于表面了。
3.交流总结:思考表达
语文本该是同具人文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学科,其中古今中外的文学积淀本该是悠远厚重的,即便是一篇政治性议论文,却也有其语文意味在其中,却也应该从语文素养出发,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品味。
议论文的确是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但语文的特点也正在于从口头、笔头出发,将逻辑和理解感悟外化为具体的表达,内化为带着文学气息的思维和品悟,若语文课太过浮躁,没有外化和内化的空间,语文也就失去了语文味。
反思过后,教师认为语文的教学任重道远。如何将语文教学植根于文化根基、外化为语言表达、内化为素养积累,是接下来要去不断探索的漫漫长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