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听了石老师高一9班一节地理课: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课后交流讨论。
1.课堂情境
这堂课主要要讲的内容是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内容主要围绕海水运动展开,重点落实“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海水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对于表层海水而言,其基本运动形式是海浪。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了一段冲浪的短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海浪部分,内容重点是海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课堂中,教师主要展现了海浪预报、海浪预警、风暴潮预警等信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从事相关活动需要选择适宜的海浪条件,并从中认识到海浪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潮汐部分,课堂展示了十一月十五日和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晋江围头处的潮汐预报图,通过潮汐预报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潮汐的几个特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引出大小潮的问题,通过对潮汐形成原理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大小潮的形成原因,及其发生时间的不同。之后利用图片展示人们利用潮汐规律开展采集、养殖、发电等活动,以使学生对潮汐有只管的认识。同时以钱塘江大潮为“案例”,首先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潮汐的壮观,同时让学生结合案例中所提供的信息,解释为何“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在洋流部分,主要简单介绍洋流根据温度及成因的分类,之后利用图片展示洋流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介绍其中原理。
2.课后交流
由于课时比较紧,设计的课堂内容相对较多,所以在整个课堂当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对于学生来说,自主获取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是整个课堂当中较大的一个问题。
在“潮汐”部分的案例“钱塘江大潮”部分,教师给学生的任务是根据课本的案例信息,解释为何钱塘江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在这个环节当中,先是把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案例,这个环节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学生阅读完案例后,回答为何钱塘江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一问题。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信息,学生很快能答出“适逢天文大潮”、“喇叭口地形”、“东南风加剧”这些原因,还有一个“河水顶托作用”的原因由于案例当中没有提到,所以学生很难得出,关于这个原因的提出,是由直接给他们解释的,在这个方面上,处理的不太妥当,应该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得出这一结论,而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这一结论,失去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思维上的发展而言是不利的,在之后的课堂当中,对于这一问题还是需要多注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