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一组关于阅读的文章,对阅读价值和意义,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1.潘鲁生《借古开今
传续经典》(《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5日20版)
“诵读诗词,传续经典,意义不仅在于体会人生况味,更在于从中汲取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古诗词里有悠远的文脉,深邃的境界,磅礴的情感,依然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以温暖和力量。”
思考:为何读书?“意义不仅在于体会人生况味,更在于从中汲取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于此,可以概括为二:一是体验人生,二是汲取立力量:情感力量、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读书如何检验人生况味?如何来汲取力量?这需要进一步思考。
2.向贤彪《有书便是艳阳天》(《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6日04版)
“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书籍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一册在手,书里的风景、书外的故事、阅读的心境都深刻交融在一起,构成独特的体验。因为有书相陪,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我们的人生更为宽广。”
思考:为何读书?可以“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可以“构成独特的体验”,可以“生命得以延伸,我们的人生更为宽广”。于此,可以概括为:体验自己的生活、感悟伟大的生命、拓宽自己的人生。读书如何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拓宽人生的?这是需要进一步思索的。
3.林国标《学习经典著作
提升实践能力》(《光明日报》2020年11月02日 15版)
“人的自然生命总是有限的,作为自然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再对我们耳提面命,但是作为精神导师,他们可以穿越时空对我们施加影响。我们接受伟人教诲的方式就是阅读他们撰写的经典,并感悟经典中所承载的不朽灵魂和伟大人格。我们通过反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智慧、道义的滋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崇高风范、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得以不断升华思想境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思考:为何读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智慧、道义的滋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崇高风范、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得以不断升华思想境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于此,可以概括为:升华思想境界和感悟生命意义。读书如何升华思想境界和感悟生命意义?这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4.陈思《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光明日报》2020年07月10日13版)
“人类本能需要故事。对于儿童文学,我们强调有好故事,但故事却不能成为终点。必须警惕的现象是,“讲故事”愈发成为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行业的唯一追求方向。儿童文学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故事”这门生意可以做得很大——孩子更容易天然被故事吸引,‘故事’与码洋形成悄然而紧密的联系。”“儿童文学不应该仅仅是‘儿童爱看的文学’。至少,在‘讲故事’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
思考:为何读书?读书不能只读故事,“在‘讲故事’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呢?依据文中的阐述,这些东西概括起来是:想象力的展开、审美的熏陶、文化的积淀和心灵的锻造。读书如何展开想象力、进行审美熏陶、产生文化积淀和锻造自我心灵?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5.王充闾《漫话“读书得间”》(《光明日报》(2020年03月20日 15版)
“读书,必须着眼于“间”。南宋大学者朱熹有言:“读书须是看着那缝隙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隙,无由入得。看得缝隙时,脉络自开。”以戏剧台词作喻,台词相当于“字面”,在某些情况下,你还要悟解背后的潜台词,所谓“话中有话”,这就得从对话之外思索他究竟想的是什么。也可比作出外游览,导游的话起到提示、引导作用,必不可少;但要领会得更深刻,进而产生自己的创见,就需要考究背景,广泛联系,旁征博引。”
思考:为何读书?“悟解背后的潜台词,所谓‘话中有话’”,“领会得更深刻,进而产生自己的创见”。于此,可以概括为:理解文中深层含义和产生自己的创见。如何理解文中深层含义和产生自己的创见?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6.曾勇《在破万卷书中完善自己》(《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18日02版)
“读书可以让人精神更丰富,心智更成熟。书中,特别是好书中,有人类精彩纷呈的思想精华、千差万别的心灵经验和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无论从高度、宽度还是深度,都可以升华我们的精神境界,丰富我们的心灵经验,慰藉我们的惶恐不安,让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
思考:为何读书?可以“让人精神更丰富,心智更成熟”,“升华我们的精神境界,丰富我们的心灵经验”。于此,可以概括为:丰富人的精神、促进心智成熟和升华精神境界。读书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促进心智成熟和升华精神境界?需要进一步探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