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古代诗歌四首》(三百一十七)

(2020-09-14 19:25:25)
标签:

德育心育

听课研课

生态课堂

问题教学

教育

分类: 研究平台
    9月10日上午第2节,听了蔡老师初一年19班语文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交流。
    1.教学过程
    这节课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四首》。下面是教学片断。
    主要从古诗词的朗诵、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重要字词分析、句式赏析以及思想感情的体会五个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例如:
    ①《观沧海》字词教学。教师问:东临碣石,“东”作何解释?学生答:“东边”,教师补充分析:明确“东”名次作动词,解释为“向东(出发)”。
    ②《观沧海》思想感情分析。教师问:《观沧海》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答:“表达对大海宏伟壮阔的景观的赞叹之情。”教师进一步分析,明确:“此时的作者刚刚统一北方,归途中登上碣石山,此时的心境应该是怎样的?”学生答“激动、得意。”教师总结:通过描写沧海的宏观景象,抒发其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2.交流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提出种种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但教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尽情地谈及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也是企望学生的回答能与他教案中早已写好的答案一致或基本一致。答案对了,教师会点头或微笑,甚至给予表扬;如果错了,或者不一致,教师会皱眉头,甚至打断学生的回答。其实,教师提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可能是不完整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都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这不仅是学情,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是以教师的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
    3.交流总结
    在讨论中,蔡老师认为,对学生的提问过程过于简单,没有对其回答进行具体的分析而是直接抛出答案,表面上看是急于求成,实际上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只有学生的主动地打开思维大门,才能提升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