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血液循环》复习课(三百一十三)

(2020-08-04 20:40:21)
标签:

听课研课

生态课堂

问题教学

德育心育

教育

分类: 阅读书签
    6月23日上午第2节,听了刘老师初二年25班一节生物复习课《血液循环》,课的交流。
    1.基本情况
    血液循环是主题五“生物圈中的人”其中一部分的内容,在本主题中属于重点和难点,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了体循环和肺循环,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亮点是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化被动为主动。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和血管。
(2)心脏四个腔的主要特点:上房下室,左右相反;左室最厚,连接主动。
(3)心脏四个腔所连接的血管名称。
(4)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以及流动的血液类型。

听课研课:《血液循环》复习课(三百一十三)
3.教学教程
教师以复习的知识点为依拖,展开教学,构建思维导图。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任务,从而达到复习和掌握知识系统的目的。
4.教学交流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或者优点,就是能抓住思维导图的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都有认真画图,主动构建知识框架。
但这节课,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漏。学生的认知过程其实是:主动尝试-发现错误-订正错误-再尝试-解清疑惑-完成构建的这样一个过程,本节课由于是复习课,担心学生知识点没有复习到位,采用老师讲解,学生复述的形式,学生缺少尝试错误的过程,效果相对没有学生自己尝试来得好。有时,提出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教师就急急忙忙地“抛出”答案结论,缺少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对若干个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地教学思路,特别是能让学生进行讲述或复核,更是难能可贵。问题是,学生的讲述或复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辨别回答更是否正确?是否准确?而不是教师“重起炉灶”,把知识内容再讲解一遍,或重述一遍。
复习课不仅仅是复习文本的知识内容,还要能通过复习,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课堂的检测是必要的。其实,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回答,来检验学生知识理解和应用水平和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