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锟《论朱熹的生命哲学》一文(《光明日报》2020年07月18日11版)阐述了朱熹的生命哲学。“朱熹所讲的生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不是抽象意义上的生命,而是从人的日常生活上讲生命,从生活环境上讲生命。朱熹的生命对象,不仅是指活生生的人,而且还指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风雨霜雷、日月星辰等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万物。因此,朱熹喜欢以与人关系密切的草木来具体阐述其生命哲学。”
1.生命是有根源的
“无无本之木,草木只有从根上才能生出茎干,抽出枝叶,开出花朵,结出果实。草木无根,就不可能长出干、枝、花、叶、果。若草木的根受到斫伤或在泥土中扎根不稳,草木就难以欣欣向荣地生长。万物皆有一个根,皆有一个源,凭空之中不可能生出万物。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根是万物生命的活水源头,无根则无生命。”
思考:万事万物的存在、出现和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也都有其历史的根源,否则就像降落伞一样,凭空而下。生命也是如此。
徐文秀《与“新生事物”一起成长》一文说:“所谓新生事物,就是那些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因为克服了旧事物中腐朽落后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所以具有远大前途和未来。新生事物出现之初,并不容易崭露头角。但是,‘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枝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16日 04 版)
2.生命是渐变的
“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其所由来者久也。生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渐’是自然生命最大的秘密。朱熹说:‘且看春间天地发生,蔼然和气,如草木萌芽,初间仅一针许,少间渐渐生长,以至枝叶花实,变化万状,便可见他生生之意。’譬如草木,鹅黄的嫩芽初如一针许,假以时日,便会茁壮成长为干茎;假以时日,便会抽枝生叶;假以时日,便会开花结实。促发草木生命进展的秘密,便是时间之‘渐’,在它的浸润中,生命力量含蕴积蓄,生命变化着它的形色样态,展现着生命的过程。它是那么自然,那么悄无声息。在朱熹眼里,生命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突变,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渐变。
思考:生命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青涩到成熟的渐进过程。这是一个内在的发展规律。尚书华《恋秋阳》一文(《人民日报》2018年09月24日08版)说:“广袤的田野里,那些籽粒尚未成熟的庄稼,婴儿吮乳般贪婪地吸收着阳光,期望在秋霜来临之前,能成为一颗来年可以延续生命的种子。所有的生命都渴望繁衍,即使是路边一棵无名荒草,同样渴望结出一颗饱满的籽实。”
3.生命是有理有序的
生命的过程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有其节奏韵律。朱熹认为,生命的展现有一个元、亨、利、贞的过程。元是生命的始发,亨是生命的通达繁盛,利是生命的成熟,贞是生命的收敛蓄积。草木的生长,一定有生根、发芽、长茎、抽枝、生叶、开花、结实、收获的序列,不可扰乱,不可颠倒,这是大自然生命之节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草木生命的大节奏,其中每一节点又有更小的节奏,正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应的节奏中,万物生命呈现出自身的理路脉络。无理无序,只能导致生命的畸形、枯萎和死亡。
思考:生命的成长是内在规律的,这个规律当合乎“有理有序”。陈虎、陈树千《共享除夕里的美好诗篇》一文(《光明日报》2019年02月05日
04版)说:“时间在毫无温度中默默流淌,不为风月,不为悲喜;时节却有冷暖,自然万物随着时序推移而生、长、熟、落,变换着生命的色彩。”
4.生命是有目的意向的
朱熹说:“天地生生之理,只是直。纔直,便是有生生之理。不直,则是枉天理,宜自屈折也,而亦得生,是幸而免耳。如木方生,须被折了,便不直,多应是死。到得不死,幸然如此。”草木挺直向上,体现着生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大自然中,葵花追逐阳光,藤蔓盘曲向上,密林中草木竞相争高……草木适应环境甚至改变自己的生命节律等。简而言之,万物的生命蕴含着意向性活动,有目的性努力。
思考:生命的成长是有方向、目标,是有目的、意向的,否则,生命的成长就失去了内在的推动力。教育也是如此。 《办特色教育
育时代新人
——记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第三小学“六自”课程特色》一文(《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30日)说:“生命如同一棵树,有着向上生长的动力和欲望。教育就应该给予生命向上生长的力量,激发生命的潜能,塑造孩子向上、向未来成长的“生命力”,帮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价值”。”
5.人赞助万物生命之道落实于日常生活
人赞助万物生命之道落实于日常生活,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唯和”。正德就是通过人修身养性的内圣之事来转化生命。转化生命具体包括提升生命(从血气肉体之身提升至精神性灵之身)、开拓生命(从一己之小体打通天地之大体)、充实生命(即生命的开显和完成)、延续生命(即生命的有限走向无限的不朽)。利用、厚生就是物质的开发和民生足用及政治社会清明有序的外王事业。唯和是走向生命和乐的追求,即身心和乐,家庭、社会、政治和乐,乃至天地万物同生共育的生命大和谐、大合唱。
思考:人的成长需要教育的支持,需要教师的扶持。韩大勇《学校应该是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天津教育》2013年第22期第24-26页)说:“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种追求卓越的天性,如果能够激发和整合这种天性,在教师和学生的深层次教育互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树的形象植根于学校的沃土,每一根树枝都有自己的伸展方式,那么这些树的集合就成了学校这个乐园的一片森林,这些树的根基在地下相互攀连,汲取营养,互相补充;这些根基又在学校传统及文化的沃土中不断地向深处扎根,增长着树木的年轮,聆听着生命的拔节,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栖息地和活动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