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午,听了赖老师高一年10班一节语文课《《声声慢》》,课后交流。
1.课堂教学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浓郁深重的愁苦之情,感人无数。结合《声声慢》的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独特位置,教师将其教学目标设置为:①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作当中“愁”的复杂内涵;②理解作者的愁情表达,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情感的能力;③能够通过节奏、停顿、抑扬等的处理,恰当地朗读词作。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将整首词的教学划分为两个课时,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建构:
(1)故事建构。1127年,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对于李清照而言,这一事件意味着国破、家亡、夫死、心血尽。而其创作,也以这一历史事件为界,在其前后有明显的不同。为让学生深入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准确把握《声声慢》的复杂“愁”情,教师选择了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四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通过对词作内容的解析勾连词人的人生经历,初步把握《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代表作的伤己、怀旧、亡国之痛。
(2)画面建构。“画面想象”的方式从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出发。在这首词作当中,集中了许多表现愁苦的典型意象,如:淡酒、急风、细雨、大雁、菊花等,营造出了凄凉惨淡的意境,烘托出了词人深重的愁情。教师以“词作当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为主问,让学生对晚风送寒、北雁南飞、黄花堆积、雨打梧桐等画面进行想象与分析,以此体会词人的体弱之忧、家国之思、亡夫之痛、暮年之叹、孀居之苦、孤寂之哀,并由此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情感的能力。
(3)同质异构。诗词作品往往言简义丰,因此,准确把握作品当中的用字,常常能够起到既落实情感品味,又丰富文化涵养的作用。在《本首词》的教学中,教师以“‘守着窗儿’能不能改成‘对着窗儿’”一问带动起学生对词作的用字鉴赏,而学生也自己分析、归纳出了“守”字的“挨着”“守候”“等候”等意味,理解了词人的百无聊赖和悲伤愁苦。
(4)声音建构:词作不仅是写出来的,还是唱出来的,因此声音对于词作愁情的传达也具有不小的作用。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i韵、叠词、慢词等词作本身的音韵构造和节奏构造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词作在忧愁情绪表达上的另一重努力——沉重缓慢的节奏。
2.讨论交流
授课结束后,苏锦明老师找到了教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听评课经验和教师交流了课堂教学的几处细节,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令教师受益匪浅:
(1)关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要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诗歌意象的分析往往需要勾连其它作品,对本首词的意象解读也不例外,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以自己的联想代替学生的联想。例如,对于“雁”这一意象的分析,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教师勾连了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中的“断鸿声里”,和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在如此联系下,学生确能理解其所蕴含的“家国之思”和“亡夫之痛”了,可是却无法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理解这一意象所共通的文化密码。
(2)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目标语文经验与现有语文经验的落差,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现有生活经验向目标生活经验的提升。因此,对于词作当中的意象的联想,不仅要有历史维度,还要有生活维度、经历维度,但这两堂语文课还是在后两个维度上有所欠缺。
(3)关于学生的思考表达。我们和学生共同读诗、论诗,必然是以养成学生的“诗心”为旨归。这里的“诗心”,除了可以理解为领悟诗词意蕴的鉴赏之心,还应当有生成诗词的创作之心的成分。因而,我们对意象的分析、解读应当引到写作素材的积累上去,甚至引到写作上去。这样的教学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但鉴于学生目前写作中的引用困难、比喻困难,还是需要我们进行强调、引导、训练。
3.教学改进
第一,增设“随堂思考本”,让学生将课堂提问的思考落实在书面上,如此一来,既能通过多任务的同时进行减少学生课堂走神的几率,又能强化学生的课堂表达。并且,教师也能够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实时掌握学情,以此调整教学组织。
第二,鼓励学生通过历史、生活、经历等维度对文本展开解读,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仅仅是掌握了能够体现人类共同经验的知识与能力,他还发展了有自己独特经验的知识与能力。
第三,增设课堂小练笔或课后片段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第一时间能够对作品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展开练习,在方法、技巧的运用中提升写作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