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思想伦理、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源。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下面是读《乐记》笔记。
《乐记》之十:乐统同,礼辨异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读以上章节,思考以下问题。
1.“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乐记》强调了情和理的合一。那么,情理是如何合一的呢?
刘悦笛《寻回“情理合一”的中国美德》(《中国艺术报》2019年05月29日第3版)分析分析说——
在现如今的中国传统复兴的潮流之中,我们似乎更重视复兴传统“礼”的一面,而严重忽视了“乐”的另一面,也就是“情”的大维度。当然,礼自身并不是干瘪的规仪,而是理性与感性始终为一的,而礼的节奏、韵律和美感,都是乐所赋予的。在“礼乐相济”的悠久传统当中,礼与理相伴,乐与情相系,“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的功能是辨异,乐的功能则是统合,二者相辅相成并本位同根,这种华夏智慧至今渊源流转而从未中断过,适应匹配于各个时代的中华德性文明。
质言之,乐就是和谐,礼则是秩序,这和谐与秩序的统一,才是中华礼乐文明和人文美德的真谛。礼本身也是含情的,从礼的起源到生发,一定是浸渍人之“情”在其中的。
2.“乐统同,礼辨异。”如何理解这“统同”与“辨异”之间的关系?
小青博客《“统同”与“辨异”是因果互动的整体》分析说——
乐之所以为“统同”,在于音乐生发于人之性情。人与人之间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又有人之成其为人的共性,这就是人之异于禽兽的“几稀”。音乐唤醒那蕴藉在每一个人身中的共性,产生亲和,将人类凝聚起来,即所谓“乐统同”。《乐记》又说;“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这个说法,也许过高地估价了音乐的真诚,矫倩的吟唱乃至虚妄的歌颂并非没有,但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确实可以冲决各种文化L—的障碍,沟通人的性情。《乐记》所谓“统同”,正以人的共同真性为基础。而礼之所以为“辨异”,则根据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各有差异的固然之理。有差异即有冲突,要克服冲突而归于有序,便不能不制立礼仪节文,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安定。这说明“礼辨异”以肯定个性差别为基础。
“统同”与“辨异”,又处在一种相对互显的关系之中,“统同”并不意味着割而齐之,“辨只”也不是要将人与人彻底地隔离开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保持一种和谐而有序的发展张力,以“辩异”明其固然.以“统同%求其当然,从而形成平衡而且具有活力的文化体系,是《乐记》提出这对概念的意义之所在。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本文借用这对概念,藉以仲述礼乐文明员旨在追求人文化成之当然,但理论上以尊重民性民情之固然为根本,非以一家之私意妄造;而民性民情既是礼乐文明的基础,又是礼乐文明所要改造的对象,尊重风尚习俗并不等于流荡于风尚习俗。风尚习俗与礼乐文明,处在一种因果互动的关系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