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第2节,听了蔡老师一节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复习。课后交流讨论。
1.课堂回顾
这次交流,内容只局限于课堂上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点,即上课开头的第一个复习内容:描述城市化的概念。因为这些内容大部是居家学习时上过的网课,所以,复习时就显得比较简约。
为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教师将网课期间在班级地理学习群发送的关于“城市概念”的笔记截图,放在ppt中,当做网络课堂留下的“证据”。于此,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因为他们觉得ppt中出现网课期间的截图十分有趣,趁着学生注意力被调动起来,教师马上再ppt上给出了“城市概念”的答案。
城市是什么呢?首先,城市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那么,城市里的人都在从事什么活动呢?农业活动吗?不,城市里的人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即第二三产业活动,有人经商,有人到工厂上班。最后,城市还是一个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比如湖北的省会,武汉,就是湖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就是城市。
2.交流讨论
对于这个教学片段,进行交流讨论,集中于两点:
第一,我认为这个教学过程中缺少一个总结性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复习完城市的概念后,可以做题加以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二,在讲述概念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多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来回答,而不是单纯的讲授,加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3.措施改进
第一,明确教学目的。这是一节复习课,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第二,增强师生互动。学生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来回答复习提纲中的每一个问题,将每个学生的回答总结在一起,便是一个完整的答案。
第三,丰富教学资源。复习课中除了旧知识,还要有新知识,让新旧知识产生本质性的联系,这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复习完一个知识点后,提出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思考。
4.课堂重建
今天的复习课,要开始新的一个章节——城市与城市化。
复习课的第一个问题:描述城市化的概念。为了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将网课期间在班级地理学习群发送的关于“城市概念”的笔记截图,放在ppt中,当做我有叫大家做笔记的“证据”。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因为他们觉得ppt中出现网课期间的截图十分的有趣,趁着学生注意力被调动起来,马上抛出问题:城市化是什么呢?
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多说一说,什么才是城市?学生们或许会回答人口规模,或许会回答人口从事的活动,然后将大家的回答总结起来,便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出了城市的概念:首先,城市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那么,城市里的人都在从事什么活动呢?农业活动吗?不,城市里的人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即第二三产业活动,有人经商,有人到工厂上班。最后,城市还是一个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比如湖北的省会,武汉,就是湖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就是城市。
最后,在ppt中展示雄安新区的图片,鼓励学生思考:结合城市化的概念,对于“雄安新区”,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