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梁鸿鹰《文学创作更须坚守经典意识》(《人民日报》2020年04月10日20
版),对于经典的创作及经典的阅读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
1.“深度体验显示经典作品独特优势”
“经典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经典浩瀚广博,营造独成一体的意义世界。如今,人们获取信息和作品的方式、渠道之便捷前所未有,从短文字到短视频应接不暇,但深度体验的匮乏也是明显的痛点所在。经典文学名著的长销启示我们,越是在经典意识面临挑战的时候,经典给予的深度文学体验越显得珍贵,文学创作越是不能跟在碎片化、快餐化后面亦步亦趋。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这是经典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强大优势所在。”
思考:什么是“经典”,这似乎不是问题,又似乎是问题,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这是一种经典的解说。这是因为以经典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能力和定力。李猛
樊丽萍《提升年轻一代阅读“消化能力”》说:“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很个体化的事情,一本好书会开启一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全新理解,而好书时常伴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尤其是一些经典作品,作者在写作构架上呈现出的思维整体性与复杂性,对读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整体把握力。”
2.“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有所调适有所坚守”
“文学提供对世界、对生活的个性化图景和感受,它诞生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却始终追求走向社会、打动人心、引发共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为读者链接起精彩的想象世界,带来新的发现、新的体验,这些都离不开时代的媒介环境。”
“有经典意识的创作者,若能热情踏入生活溪流,用心感悟生活,传达独特体验和思考,比此前任何时代都更容易找到知音。”
“有作家说,时间和读者对创作的最终考验可能不是跳得有多高,而是走得有多远,当下获得大量点击不意味得到持久认可。一方面要重视读者、适应变化;一方面要放长眼光、保持定力,坚信体验深入、精神深刻、隽永表达对人类具有长久价值,坚信认知能力、审美光芒、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文学创作的初心。”
思考:为什么经典能成为“经典”,就在于经典是贴近生活,并以真善美来启迪读者的思考,感动读者的情怀。引发共鸣,产生共振。读者就是从作家打开的窗户,去领略那不一样的世界精彩,甚至是一种高峰体验——新的体验、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新的表达。正如张翼《赋予文字新的能量和灵性》所说的:“面对无言的宇宙,面对生命的暂住,诗人显然需要寻求心灵的寄托,来领受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奇迹。他没有沉溺于自然山水的玄想,更没有忘记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担当,而是以诗意帮助人们还原变动不居的世界真相,完成艺术家描摹个体独特感受、传递时代生命经验的职责。”
3.“以有深度的书写开掘深层次精神生活”
“深度体验和深入思考,才能呈现一个可供‘重新生活一遍’的独特艺术世界。每个时代有其与众不同的题材与主题,有其独特时代关切与时代精神,经典之作凝结着作家对时代生活的深度思考。生活经验在作家手里不仅是写作材料,更是文学想象的依据。”
“以“心的搏动”刻画人的心路和灵魂,才能对读者心灵有所触动。经典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在于一代代读者都能从中感受人的精神轨迹。文学呈现‘物象’,更呈现‘心象’,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优秀作家总是关心人的精神律动,呈现生活在人物内心的投影,刻画人的心路和灵魂。这种刻画,需要赤子之心,需要‘将心比心’。诗人艾青说,作家的创作‘是通过他的心的搏动而完成的。他不能欺瞒他的感情去写一篇东西,他只知道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去看事物,去描写事物,去判断事物。在他创作的时候,就只求忠实于他的情感,因为不这样,他的作品就成了虚伪的、没有生命的”。不能以‘心的搏动’对题材进行开掘,或忽略人的心理现实,沉溺于新奇物象的展示,终会沦为平庸事象说明书,更无法持久感动和震撼读者的心灵。”
“以独特视角书写普遍的、开阔的人类共同境遇,才能从‘小我’走向‘大我’。经典魅力在其具有充分的‘内在生长性’,作家对生活有所发现,以新的视角赋予生活启示以形象,创造新的境界。”
“同时,创作者还应当以有强度、有信念的叙事为读者带来希望和力量。作家面对生活之树,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提炼生活,避免“所见即所得”的狭窄浅薄。创作的经典性和生命力在于升华,优秀创作者能够以有强度的叙事实现精神的超越,让人们尽可能避免短视、封闭和萎靡。”
思考:无论是阅读还是创作,经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洗礼,都需要“深度体验和深入思考,才能呈现一个可供‘重新生活一遍’的独特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读者与作家有所不同,相互区别,那是读者唤起对自我生活的回忆,组成一个属于自我的生活故事。通过个故事与经典中的故事相联系、相比较,寻找共同的精神内核,这个精神内核就是人类的真善美,既超越了生活,也超越了自我。是一种生活的希望和力量。正如作者所言,“以独特视角书写普遍的、开阔的人类共同境遇,才能从‘小我’走向‘大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