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读《尽心章句上》笔记。
《尽心章句下》之四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阅读以上章句,思考以下问题。
1.“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大多解释者译为:却没有能继承的人了,也不会再有能继承的人了。这样的解释准确吗?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但并不是很准确。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解释认为:前半句“然而无有乎尔”指没有“见而知之”者;后半句“则亦无有乎尔”指五百余岁之后更不会人“闻而知之”者了。这里的“亦”即“也”的意思,表示前后二者并列。前文中“前而知”与“闻而知”就是明显的并列。看来,朱熹的解析是有道理的。
2.这是《孟子》全书最后一章。这一章的意思是说:”从尧舜到商汤王,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像商汤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商汤王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伊尹、莱朱,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像周文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像孔子,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开圣人的时间还没有多远,距离圣人的故乡又这么近,但是却没有能继承的人了,恐怕也不会再有能继承的人了。”孔子的“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孔孟”并称考源》一文(马固钢《文献》1998年02期第245-251)指出:“孟子自认为足以识孔子之道,且能奉而行之,自己完全能与孔子相提并论,仅仅因为不有名于世,故未为世所公认。而《十三经校勘记》引《孟子音义》云:‘陆本作‘然而无乎尔?则亦有乎尔!’此本除反映了孟子为世人不了解自己而深深惋惜的心理以外,亦反映出他当仁不让地以孔子继承者自居的心理。”看来,该文的分析是正确的。
3.《孟子》几处提及“五百年”,如《公孙丑章句下》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黄炎培也有一个“周期率”。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循环论?
杨肇松《黄炎培的“周期率”与历史循环论》一文(《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4期第207-208页)指出:“然而,历史循环论不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黄炎培的“周期率”描述
了一种历史现象,却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终有其历史局限性,唯有马克思主义操作唯物史观才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