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初二年语文《白杨礼赞》(二百九十七)

(2019-12-16 17:18:12)
标签:

听课研课

生态课堂

问题教学

校本研究

教育

分类: 研究平台
    12月5日第2节,听了初二年1班出老师一节课《白杨礼赞》。课后交流,下面是出老师的教学反思笔记(略有删减)。
    一、情景再现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上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侧重讲解如下内容。
    1.直接抒情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抗日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指出每个抒情地方的作用。
    2.白杨树生长环境
    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2)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3)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4)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3.第5、6自然段 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美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二、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从考试角度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2.注重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3.不足之处:割裂了文本之间的逻辑联系,使教学显得有点生硬,对文本的解读还缺少深入探讨。
    三、问题探讨
    一堂完整的课应该注意全局的构思,要按照文本的逻辑进行深入的挖掘,要依文本的顺序讲解,不能割裂文本的原意,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要以点带面,既要简要概括,又要深入理解,学生的阅读要落实到文本特征中,即深入深层意境中抓住特征,又要懂得归纳总结。
    四、今后展望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