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听了初一年李老师一节数学课《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进行交流。下面是交流的一部分。
李老师是一个刚刚入职的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流畅、思路清晰、重难点的突破,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她从查阅参考书、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每一个环节都用心准备。新教师有新教师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热情、用心。但是,新教师也有自身一时难以克服的缺点或弱点,那就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交流
1.运算方法的小结
(1)教学情境
教师讲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按以下顺序进行:
一是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二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三是有括号,先算小括号的,再算中括号的,最后算大括号的。
(2)交流内容
通过交流,取得了共识:从例题讲析中,教师归纳出以上三个计算顺序,或者说是计算方法,这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这种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优点是,教师讲解条理清楚,时间简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效”教学。但这种“高效”教学是基于教师的这一主体的,而不是学生这一主体,或者说,是师生的互为主体。这个运算小结,可以是教师完成,可以是学生完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完成,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在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好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去小结,或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结。
这正如李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说的:“在归纳概括出以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法则时,应该由具体的题目引入,在讲解题目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在本题中的解题顺序是怎么样的?你们能试着总结出来吗?学生思考片刻,给出他们的看法,教师对他们的发言予以鼓励,并对他们的结论进行总结和补充。”
2.当堂练习的讲评
(1)教学情境
总结了混合运算的顺序后,教师让学生做了几道题目。下面是其中两个小题。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即从第1题讲到最后一题。
(2)交流内容
就这个教学情境,进行了交流讨论,取得了共识:学生在练习时,要关注学生作业情况,是否遇到什么困难,产生什么问题;讲评的时候,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有重点的讲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不分轻重地从“头”看到“脚”。
李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说:“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思考了以上问题?学生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解题思路正确吗?如果不正确,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好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呢?”
二、交流总结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是新教师成长的一道“坎”。新教师往往关注于如何把课讲好,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得体,这当然很重要,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与学的协调同步,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体验理解,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