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一)
(2019-08-19 21:08:18)
标签:
大家名著
读书阅报
德育心育
哲学思考
教育
|
分类:
阅读书签
|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读《梁惠王章句上》笔记。
《梁惠王章句上》之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阅读这一章句节选,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章句节选主要的论题是什么?
这一章句的主要论题是:阐述“仁义”和“功利”的关系,孟子主张君主要施行仁政,不要令全国上下陷入争夺私利而危及国家的境地。
2.从儒学发展看,孟子的仁政观从何而来?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3.如何辩证看待仁义与利的关系?
朱熹《孟子集注》说:“ 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意思是说,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当时的人重利轻义,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表达圣贤之心。
在当今时代,君子并不完全抛弃利,或者说,也顾及利。人是要生存,要发展,离开了“利”这一生活基础的支持,什么事也做不成。正确的选择是既说利,也说义,且在“义”的基础上言“利”,在追求物质利益、名誉地位的同时,更应该提升自我的思维素养和道德素质。
4.这一章句节选,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章句节选的论证方法是运用假设法和归谬法。孟子与君王相见,言及“利”的问题,就给出了一个正面的判断:“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由此,孟子从反面进行归谬,假如君王、大夫、士庶人都言利,如何国家就会遭遇严重的后果,从而强调了不能言利,只能言义这一道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