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
一组关于浅阅读与深阅读的文章,如:
《缺乏静气和定力
浅阅读似成趋势》(《光明日报》,2019年04月10日,下面简称“趋势”);
《回归深阅读》(任艺萍《人民日报》,2016年4月22日,下面简称“回归”);
《跳出碎片化
回归深阅读》(《光明日报》2019年04月10日,下面简称“跳出”)等。
阅读这一组文章后,读于什么是深阅读,什么是浅阅读,如何促进深阅读,有着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1.浅阅读表现种种
《趋势》一文认为,“浅阅读在当今似乎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是读书越来越少,越来越习惯浅阅读。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的生活发生了最大的变化是读书越来越少,喜欢把时间让给碎片化、浅表化的内容消费与社交,甚至写作也碎片化了,超过140个字就有点不习惯了。
二是吐槽浅阅读导致自身文化底蕴不足。不懂的太多了,该学习的时候没有深入学,工作中就只能靠大量浅阅读来速成。喜欢浅阅读,是现代人有学历没文化的原因。
三是认为浅阅读削弱思维能力,心态趋于浮躁。以前每有一本新书到手便如获至宝,而现在,废寝忘食、如饥似渴的阅读时光一去不复返。浅阅读导致思想苍白虚弱,低头族挤掉了阅读时间,游戏迷几乎放弃阅读。
四是反思缺乏深阅读所需的静气和定力。一直在努力跟上这个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读书需要长时间的平和心境,很难做到。
2.浅阅读原因种种
《跳出》一文分析了“水过地皮湿”——浅阅读流行的原因。
一是阅读起来方便,内容比较浅显。现在很多人习惯用手机阅读,主要读网络小说或社交媒体分享推送的文章,内容比较浅易,读起来轻松。与此同时,那些深刻严肃的文章、图书却少有人问津。
二是沉迷于网络,不再集中精神看一本书。互联网海纳百川的信息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和思考方式。沉迷于网络,很多人已不再花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去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不断地打开电脑或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大家很容易变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那记忆就可能技术化,生物记忆变成物理记忆,这对人类的情感、性格、思维都会产生影响。
三是现代社会的生活空间不断变化造成了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浅阅读是一种浏览式、扫描式阅读,其内容主要是资讯或娱乐性图文。浅阅读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一定必然性。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生活的空间场景不断变化,产生了很多碎片化的时间,有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或者消磨时间,就产生了阅读需求。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和不断变化的空间中,人们不大容易阅读深奥、系统的内容。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信息爆炸式增长,并通过各种媒介快捷地呈现,浅阅读现象就如此生成了。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的丰富性、信息内容的无限性与主体拥有条件的有限性,导致了浅阅读的必然性。
四是手机的大众化普及。手机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以手机为媒介的阅读自然也就占据了更多的时间。该怎么办?我认为只有通过技术改进和社会各界的倡导,引领更多人通过手机阅读严肃的书籍,才不至于使人们的时间耗费在海量的垃圾信息中。
3.深阅读理由种种
《回归》倡导人们要重视深阅读。
一是深阅读能带来有机的知识。朱光潜先生讲过,有机体的特征也就是学问的特征,“学问不是学问,如果它不是一种完整的生命……如果它没有‘组织’,不成‘系统’”。一切知识的对象都不外是事物的关系条理。经过阅读的探求,事物现出关系条理,在我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知识是有机的,它可以消化吸纳外来的知识,它也需与我们心中已有的知识发生密切关系,如此,它才是有生命的。零落各处、不甚准确的信息片段难以拼凑出事物的真实完整面貌,我们需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带着内心的困惑和追问去阅读,知识才会生根发芽,也才能在此系统之上修正、扩充,终而繁茂。
二是深阅读能带来不可量化的“增进”。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并非所有知识都能指导我们去改造世界。读过了《诗学》,我们不一定会创作,读过了“重新发明人”的莎士比亚,也不会使我们人情练达,但这些非实用的知识却在不断扩展着我们精神和心灵的空间,让个人有限的心灵可以追求宇宙般的广阔和丰盈。读书带来的增进,如感受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判断力,恰恰是不可量化的,或许正如里尔克诗中的景象:“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惊奇”。
4.深阅读方法种种
一是社会舆论的引导。《回归》一文认为:虽然阅读更大程度上是自我教育,但社会舆论的引导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学生时期是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有效的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阅读风气的倡导很重要。
二是出版界要多出好书。要读好书,首先要有好书读。《回归》一文认为:这是对出版界提出的要求。我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库存大国”。在这些库存中,有大量是无法盘活的“废纸”,跟风出版、拼贴炮制是其“不忍卒读”的重要原因。有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的专业策划、有对文化使命的自觉追求,书架上鱼目混珠的书和库房中蒙尘的书才会少一些,读者也才有可能不设防地拿取面前的一本本新书,获得教益和乐趣。
三是从制度上促进深阅读。《跳出》一文认为,应该在制度上加以完善,例如设立“分级奖励严肃阅读”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有深度、高质量的阅读。
四是建立深阅读的竞争机制。《跳出》一文认为,在保护著作权的前提下,将高质量的读物放到网上,供不同人士挑选阅读,在达到一定阅读量之后,即可以得到一个认证,然后进入更高一级。这就类似于棋赛中的“段位”,段位越高,得到的奖励也越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可以将其作为参考,社会也可以设立各种奖励机制,以鼓励严肃阅读。这样既可以提升阅读质量,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