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学界一般认为,它们分别出自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四书旨在教人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下面是读《治国章》笔记。
《治国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王晓文《<大学·中庸>解读》翻译说: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整顿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这是因为不能管好家人而能管教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君子只要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整顿好自己的家庭,就是不出门,也能完成对全国人民的教化。在家孝顺父母的道理就是侍奉君主的道理;在家恭敬兄长的道理就是侍奉官长的道理
;在家慈爱子女的道理就是用来对待民众的道理。
《尚书
康诰》篇说:“保护民众就像保护出生的婴儿。”如果内心真诚地向这方向努力追求,虽然不能完全符合要求,离爱子之诚的差距也就不会太远了。爱子之心,人人都有,谁也没有见过女子先学会怎样养育孩子之后再出嫁的。
如果国君一家仁爱相亲,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国君一家谦让相敬,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崇尚谦让;君主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和社会就会产生混乱。国君的所作所为竟是这样重要。这就叫国君一句话可以破坏整个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
唐尧虞舜领导天下人民以仁义作为准则,于是民众就跟着他们追求仁义。夏桀商纣用暴虐为准则来号令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他们施暴。暴君们要求人民从善的政令,与他们暴虐的本性是相违背的,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所以,有道德的君子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具备美德,然后才去要求别人具备美德;自己身上没有恶习,然后才去批评人,使之改恶从善。如果自己不讲恕道,而去教化别人讲求恕道,这样的事也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中说:“桃花妖娆如含笑,满枝叶儿碧又青,这个姑娘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国君只有使一家有和睦相亲,而后才可以教育全国的人民。《诗经》中说:“家中兄弟和睦友爱。”国君只有使自家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可以教育全国人民。《诗经》中说:“他仪表庄重,言行不一,可以作为四方各国的榜样。”国君要使自己家中的人,做父亲的讲慈爱,做儿子的讲孝顺,做兄长的讲友爱,做弟弟
的讲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成为全国人民的准则,然后全国人民才会效法。这些都说明,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
这一章相对于其他章来说,比较属于长篇。阅读这一章,有几个问题可以思考的:
1.“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这个“机”字,王晓文《<大学·中庸>解读》解释为“作用”。这个解释似乎不很准确,那么如何解释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机”说:一是弓弩下发射箭的机关;二是关键、要点;三是时机;四是机灵等。这样看来,这个“机”释为“关键”可能更好些。“其机如此”,是说这是如此的关键,或者说如此的重要。
2.这《治国篇》究竟旨在强调什么?如何阐明这一主题的?
其实开章第一句“治国必先齐其家”,就是这一章阐述的主题。这一章中,除了开章提出这一观点后,文中又两个提到了“治国在齐其家”。实际上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的。
(1)“故治国在齐其家”。从现实生活中,来阐明家与国的关系,即只有管好自己的家,才能管好国家;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
(2)“故谓治国在齐其家。”三次引用《诗经》,来说明家人之间相亲相敬,和睦相处,才能管理好一个国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