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大学》之《齐家章》(十)

(2019-02-21 19:32:16)
标签:

大家名著

读书阅报

德育心育

哲学思考

教育

分类: 阅读书签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学界一般认为,它们分别出自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四书旨在教人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下面是读《齐家章》笔记。 
    《齐家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王晓文《<大学·中庸>解读》翻译说:“之所以说整顿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亲近喜爱的人往往过分偏爱;对于自己鄙视厌恶的人往往多存偏见;对于自己敬畏的人往往过分偏敬;对于自己同情怜悯的人往往过分偏怜;对于自己认为傲慢怠情的人往往过分偏激,带着主观的偏见。因此,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那人的缺点和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了解那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民间有谚语说:‘溺爱子女的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切盼庄稼长势旺盛的农夫不知自己禾苗的壮硕。’这就叫做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这一章所包含的道理几乎浅白,说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指出先修养自身才能管理好家庭;第二,分析由于对远近人的有情感的浅厚不同,容易产生主观偏见。但是,如何改正这种错误的偏见,《大学》,乃至《论语》都只是在理念和理论上“打转”,跳不出观念的框框,未能指出克服主观偏见的方法和路径。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通病”,至今影响现代人的思想、思维和习惯。
    那么,如何克服自身的缺点,或者说,教育如何帮助一个人改正身上的不足呢?我们可以苏格拉底游学故事寻到一点启示。
    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漫游四方。一天,他们到了一片旷野,大家在草地上坐了下来。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现在,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马上就可以从我这里毕业了。作为你们的最后一次考试,我问你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坐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们回答道:“旷野。”
    苏格拉底又问:“这里长了什么?”
    学生们答曰:“草。”
    苏格拉底说:“是的,这里长满了草。那我要问,你们会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很诧异。因为他们学的是哲学,而这个问题应该是那些农民就可以解决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一直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次的考试竟如此简单。
    一个学生抢先开口:“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用手拔掉即可。”
    另一个学生答道:“用镰刀割掉,那样会省力些。”
    第三个学生回答得更为干脆:“用火烧更彻底。”
    苏格拉底站了起来,说:“那好,现在你们就按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我们明年再来这里,看看谁的答案更好。”
    一年后,每个学生都来了。在他们除草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不过还是参差不齐的长着一些小草在风中摇摆。而另有一块地方,不是他们除草的区域,那里不但没有杂草,而且旺盛地长着绿油油的麦苗。在那块区域的正前方摆放着厚厚的一摞书,他们凑上去看,那是老师的著作,在这摞书的上面还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就在上面种上庄稼”,这话实在是充满了哲思和大智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常常只把目光心思行为胶着在如何清除孩子身上的“杂草”,却从不知道再抬抬眼,再往前想一步,从没想到“种上庄稼,让杂草无处可长”。
    那么,如何克服主观上的偏见,现代人理念大致是把缺点纠正了,不足补平了,就能成为优秀的人。其实,修身并非不那么简单,教育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克服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关系是能发现他的优点,并让他的优点发扬光大,与此同时,他的缺点也随之慢慢地改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